贊美要抓住關鍵來贊美,這就需要洞察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一次,相聲演員侯耀文對他父親侯寶林說:“爸爸,我最近聽到一些反映,說商店里某些服務員的態(tài)度差,常給顧客吃‘冷面’。我想寫段相聲諷刺一下?!?/p>
侯老聽了,沉思了一會兒,說:“你想諷刺服務員,可你了解他們嗎?工資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個鐘點兒,多辛苦!再說,哪家不興有個不順心的事兒?誰能老有笑模樣?又沒吃‘笑素’!顧客里頭也有搗蛋的,遇上那號人,你樂得起來?我不是說服務員有缺點就不能諷刺,得先去搞點調(diào)查研究,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體諒人家的難處,那才能寫出感情,批評得入理?!?/p>
侯老的一席話,充分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喜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說話的內(nèi)容與分寸,才能知道如何抓住對方的心理贊美對方。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從某個班級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歡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學對她改變看法,對她表示喜愛和贊揚。于是,從這天起這個姑娘周圍充滿了贊揚和熱心的幫助。有人夸她,有人說她心靈手巧,有人送她禮物,有人每天與她一起回家……奇跡發(fā)生了,一年以后,這個原本默默無聞、自卑感很強的姑娘變得活潑開朗,有說有笑,充滿自信,她的學習成績、儀表風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好像是換了一個人。
贊揚和鼓勵確實有這樣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個人最需要什么。
在日本歷史上身為攝政大臣的豐臣秀吉,權傾一時,不可一世。這樣的人還需要別人的關懷嗎?然而下面這件事則體現(xiàn)出他與一般人有同樣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豐臣秀吉聽說松蘑大豐收,便突然提出要親自去采松蘑。但當時時令已過,哪還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好提前一天在他要去的那塊地插上松蘑。
第二天豐臣秀吉來了,看到滿地松蘑,不僅贊嘆道:“太好了!”這時,有位善于投機的家臣告訴他這些松蘑都是臨時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個個魂不附體,因為他們知道豐臣秀吉這個人對不忠誠他的人向來是嚴懲不貸的。但這次豐臣秀吉笑著說:“這是大家為了滿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沒見到這樣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對往日農(nóng)村生活的回憶,我很高興?!?/p>
看來,“大人物”也需要別人的關懷和贊美,并非都是不可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