鄗代之戰(zhàn)
起因
趙國自長平之戰(zhàn)敗于秦國之后,國力大大削弱。此后,不僅受到秦國軍隊的屢次進犯,而且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侵趙獲利。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四年(前251年),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孝成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刺探趙國虛實。回國后向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zhàn)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zhàn),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國名將樂毅之子、昌國君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zhàn),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其他大臣也附和栗腹。只有大夫將渠反對道:“與人通好約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毖嗤跸膊宦牐H自率領偏軍隨栗腹、卿秦出征趙國,急得將渠拉住燕王喜衣帶,反被他踢了一腳。將渠哭著說:“臣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大王??!”
過程
就在栗腹使趙的同年,即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四年(前251年),燕王喜派出戰(zhàn)車兩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一路由栗腹率軍攻鄗,一路由卿秦、樂乘(一說樂乘是趙方在代地反擊燕軍的主將[10])為將,攻代。[2]
燕軍到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后,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統兵前往抗擊。廉頗受命后,先于鄗大敗燕軍,斬殺(一說俘獲)栗腹。隨后廉頗率領趙軍再攻圍困代地的燕軍,再度取勝,俘卿秦、樂乘。兩路燕軍敗退。
結果
廉頗擊破圍困鄗、代兩地的燕軍后,乘勝追擊五百余里,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在此期間,樂間也投奔趙國。燕王喜求和,趙人不許,指出必須先用將渠為相。燕王滿足趙國的需求后,趙國才同意以燕國割讓五座城邑為代價,解圍退還。戰(zhàn)后,趙孝成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國。而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事前不聽從其計劃,也都留仕趙國。
評價
此戰(zhàn)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同仇敵愾,對來犯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爭議
關于鄗代之戰(zhàn)參戰(zhàn)雙方的具體人數,《史記》諸傳中只有“起二軍,車二千乘”[2][8]的大致描寫。對于趙方的參戰(zhàn)人數,戰(zhàn)爭期間的傷亡,均無具體記載。今僅有《戰(zhàn)國策》記述最為詳實:“(燕王)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于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于代?!钡f攻趙似有夸大之嫌,故《資治通鑒》記述此役時亦未采《戰(zhàn)國策》之說。
另,《史記·樂毅列傳》中明言樂乘此時為燕方攻代一路的將軍,在被俘后與族人樂間“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這才仕趙國為將。但《戰(zhàn)國策》認為樂乘此時是趙方在代地主持反擊戰(zhàn)的主將,且在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已為趙國攻城略地。未知此兩種說法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