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之會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壁w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碧A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后人由此提煉出成語“澠池之會”。
成語典故
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于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jié)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壁w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xiàn)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fā)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獻(xiàn)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nèi),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大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祝壽。”直到酒宴結(jié)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fēng)。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澠池會結(jié)束后,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成語寓意
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國家的榮譽(yù)不可侵犯。所以,為了國家利益,為了的國家榮譽(yù)不顧自身安危,敢與同強(qiáng)敵做斗爭。只有讓他看到你的強(qiáng)大與決心,才能徹底取得與強(qiáng)大的對手較量的勝利。
成語運(yùn)用
這則成語含褒義,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