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魏之戰(zhàn)
過程
秦國已吞并了巴、蜀、漢中,西南越過宛城到達郢都,設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并且吞滅了二周,在其故地設置三川郡,秦王[2]政[1]掌權后,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zhàn)略。
始皇帝三年,魏國攻打趙國,取五城,并將其中兩城送給秦國。始皇帝七年,魏國攻擊齊國,取濟下,犯濟南,二秦國趁機攻擊魏國,取兩城。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魏,齊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魏國出兵攻齊,接連打下齊國的13座城池,而秦國以救齊為名,借機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魏國,先后攻取了魏的支陽、在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北)、北安(河北陽原縣東南)、陽晉等邑,漳水以北流域已為秦所占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國又大舉向魏國進攻,一直打到渤海灣,魏國軍隊潰敗,不能再戰(zhàn),在此一戰(zhàn)中,秦國直接將六國一斬為南北兩段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軍在攻占燕都薊、取得北方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將主攻方向轉向南方。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北部地區(qū)(今河南南部)占領二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后,即回軍北上,揚言要從河北邯鄲進攻魏國,魏王將主力放在河北。趁魏國40多萬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御秦軍,于二十二年突然南下進襲魏國,繞過楚國38座城池,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安陽邑。秦軍封鎖黃河,阻擋了北方援軍的南下。城內的魏軍依托[1]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后,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魏國主力之后被王翦發(fā)動的平陰之戰(zhàn)消滅,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qū)設置碭郡。
發(fā)展
秦王派王賁去攻打魏國的首都大梁與安陽邑,王賁是王翦的兒子。魏國都城安陽邑首先被破,接著又攻下陳城(今天的河南陳縣),北定邑(今天位于安徽北部),此時的大梁已經幾乎被圍困成了孤城,魏國援軍被阻擋在黃河以北無法南下。但這座城市卻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抗敵史。秦軍多次攻到城下卻再也進展不得。魏國得感謝魏惠王當年營建大梁時的苦心。大梁城不但城大墻高深,周圍還有縱橫交錯的水網,既是補給大動脈,也可以有效阻擋敵人的攻勢,是以數百年來這動靜平衡,剛柔相濟的防御體系很讓每一支攻打過大梁的軍隊頭疼。但是,時至今日,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秦國后來汲取屢攻不下的教訓,將目標轉向奪取大梁周邊地區(qū),常抓不懈才使得大梁成了孤城,那些護衛(wèi)大梁的水網已經全部掌握在了秦國的手中。
結局
“水火無情”是說水火這類物資既會是你的恩人,也會是你的仇人,而且轉變起來常常在一剎那間完成。秦軍對大梁周圍的水網進行了改造工作,一時間黃河、大溝里的水徑直向大梁撲來,滔天大水將大梁團團圍住。饒是如此,大梁城在水中浸泡三月有余才告倒塌,魏王假拼死抵抗,無果,魏國部分官兵只好駕著小船向秦軍投降,其余戰(zhàn)死,魏國就此滅亡。秦軍繼續(xù)向東,王翦向反攻的魏國殘余部隊發(fā)動平陰之戰(zhàn),消滅魏國在黃河以北趕來攻下安陽邑的40萬援軍,占領了魏國的全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