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zhàn)
戰(zhàn)爭背景
公元前203年(漢高帝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fā)起騷擾,斷其糧道,這時候鐘離昧正被漢軍圍困,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后返回援助。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fā)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于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zhàn)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后發(fā)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于是采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作戰(zhàn)。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于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
劉邦率軍退入陳下,并筑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
戰(zhàn)爭起因
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于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shù)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lián)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fā)動對項羽的最后合圍。垓下之戰(zhàn)隨之開始。
戰(zhàn)爭過程
漢軍攻楚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漢高帝五年,十月為歲首),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qū)。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qū),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后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
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漢軍由韓信統(tǒng)領,共計三十萬,分為五個部分,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zhèn)后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后待命。楚軍由項羽統(tǒng)領,共計約有十萬。韓信先率前中軍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后退卻??讓④姟①M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于垓下。
四面楚歌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后,漢軍得知項羽突圍,于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后,僅剩百余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為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zhàn)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力戰(zhàn)被十余創(chuàng),最后自刎而死,年31歲。遺體被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五人瓜分。
項羽死后,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唯獨項羽原封地的魯國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后又尊項羽為魯王),后劉邦將項羽首級展示給魯國,魯乃降。至此,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戰(zhàn)爭結果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最后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劉邦安葬項羽于谷城后,就返回定陶,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其軍權,并于正月徙封韓信為楚王。[10][11]公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二月甲午日,劉邦稱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漢王朝。(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也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接下來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個月。)[9]
戰(zhàn)爭評價
垓下之戰(zhàn),漢軍適時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大規(guī)模追擊戰(zhàn)的成功戰(zhàn)例。
垓下之戰(zhàn),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zhàn)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zhàn)的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yè)。
史書記載
《高祖本紀》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搓幒顚⑷f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后,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搓幭群?,不利,卻??讓④姟①M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xiāng)。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p>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后世紀念
“垓下遺址” 即古戰(zhàn)場遺址于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