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zhàn)
成語出處
“漢將韓信率兵攻趙,出井陘口,令萬人背水列陣,大敗趙軍。”“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后人據(jù)此提煉出“背水一戰(zhàn)”這一成語。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在井陘口與趙軍對峙。駐守在井陘口的是趙軍大將陳余,他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后勤供給,韓信沒有后援,一定會敗走。但是陳余自以為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得知這一情況,親自率領(lǐng)隊伍在距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盡管已經(jīng)是深夜了,但他仍然在部署第二天的作戰(zhàn)方案。他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成一字陣勢引誘趙軍;同時又派兩千輕騎兵,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連夜繞到井陘口山背后,待第二天漢軍和趙軍展開激戰(zhàn),乘趙軍軍營空虛的時候,讓兩千漢軍突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趙軍探馬探知漢軍背水扎營,后退無路,馬上察報了趙王。趙王聞報,便嘲笑韓信犯了兵家大忌,竟將軍隊置于死地。
天亮以后,韓信布置完畢,開始從井陘口擊鼓出擊,趙王與陳余率領(lǐng)趙軍全面出擊,兩軍廝殺在一起。這邊戰(zhàn)斗正酣,那邊兩千輕騎兵看到趙軍留下一座空營,就迅速闖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全部插上了漢軍的旗幟。
戰(zhàn)場上,韓信見難以速戰(zhàn)速決,便率領(lǐng)漢軍佯裝敗退,一直退到河邊的陣地,與河邊的一萬軍隊會合。趙軍追殺漢軍來到河邊,原想把漢軍趕進河里。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此時的漢軍后退無路,反而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拼殺,把趙軍打得大敗。趙軍一見漢軍勢不可當,就想撤回趙營,卻發(fā)現(xiàn)營中到處飄揚著漢軍的旗幟。他們以為漢軍占了自己的大本營,頃刻間,趙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靵y之中,趙王被擒,趙軍數(shù)員大將被殺,李左車也被漢軍俘獲。
韓信看到軍士押著李左車向自己走來,快步向前,親自為他松綁,把他奉為上賓。李左車問韓信:“為什么要背水結(jié)陣?”韓信解釋說:“只有把漢軍置于死地,他們才會為求生而拼命。兵書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這個道理?!盵2][3]
成語寓意
“背水一戰(zhàn)”這個典故,蘊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這個典故也揭示了對陣時輕敵的危害。趙兵不知有時犯兵家之忌反而可以險中求勝的道理,產(chǎn)生輕敵思想,終于一敗涂地。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背水一戰(zhàn)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多用于軍事行動,用來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zhàn)。
運用示例
理由《高山與平原》:“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背水一戰(zhàn)了。”
王蒙《狂歡的季節(jié)》:他破釜沉舟,他背水一戰(zhàn),他不甘心虛度光陰,庸庸碌碌,他熱烈地追求過政治,追求過主義,追求過愛情和友誼,追求過詩;如今,你忽然這樣切近地與蝕骨地追求著祖國大地。
馮苓植《神秘的松布爾》:他仍然打著腹稿,準備和鐵老李背水一戰(zhàn)。
周而復(fù)《長江還在奔騰》:他決心背水一戰(zhàn),等敵人進攻最激烈的時候,派人把運河上木橋拆掉,并且派兵守住渡口,如有退縮的,就地正法。
成語辨析
背水一戰(zhàn)——背水之戰(zhàn)
背水之戰(zhàn):指在絕境中為求生存而進行的一場戰(zhàn)斗。(結(jié)構(gòu))定中式:背水(之)戰(zhàn)。(功能)體詞性?!颈嫖觥績烧呓Y(jié)構(gòu)、功能不同,意義相關(guān)。“背水之戰(zhàn)”為“背水一戰(zhàn)”(定式)的套式,是修辭上的成語套用。
背水一戰(zhàn)——背城借一
背城借一:背靠城墻,依仗最后一戰(zhàn)來決定存亡(背:背向;借一:憑借最后一戰(zhàn))。形容作最后的拼搏。【辨析】兩者都有作最后決戰(zhàn)的意思,但有區(qū)別:1.意義不同?!氨吵墙枰弧边€常泛指作最后的斗爭或努力,語意較輕“背水一戰(zhàn)"指背著江河,在沒有退路的前提下殊死搏斗,語意較重。2.語體色彩不同?!氨吵墙枰弧倍嘤迷跁嬲Z里;“背水一戰(zhàn)”在口語、書面語里都常用。
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砸破飯鍋,把船弄沉,表示有進無退(釜∶鍋)。【辨析】都有“決一死戰(zhàn)”的意思?!氨乘粦?zhàn)”,強調(diào)拼死一戰(zhàn),“破釜沉舟”,主動色彩更強,把自己的退路堵死,表示只進不退,有不管勝負、死活,決心戰(zhàn)斗到底的意思,多數(shù)情況使用比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