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吳交趾之戰(zhàn)
歷史背景
交州偏居嶺南,地域遼闊,南臨大海,北有五嶺阻隔,被視為不毛之鄉(xiāng),對于秦漢帝國來說,其統(tǒng)治中心在中原,當時的長江流域尚且較為落后,更遑論嶺南邊地。這里山河縱橫,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狀況復雜,交通又極不通暢,且當?shù)刈迦簩掖畏磁?,要想真正控制實困難重重,漢成帝時杜欽就勸說大將軍王鳳:“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復通?!贝祟悺傲T郡棄民”的觀點在當時并不少見,代表了時人對這一蠻荒區(qū)域的普遍看法。
三國鼎立形成以后,各政權相互競爭,以往的邊緣區(qū)域受到重視,蜀漢平定南中,即收到“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之效。交州南部四郡(交趾、合浦、九真、日南)在東漢末年為士燮割據(jù),得到長足開發(fā)。226年,呂岱平定士徽叛亂,將交州南部四郡納入孫吳版圖。交州雖地勢偏僻,但物產(chǎn)資源獨特,坐擁魚鹽之利,又是南海貿易的主要交易之地,諸如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等珍稀物品皆由此流向各地。這些奢侈品不僅能滿足孫吳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且亦廣受中原高門大族的青睞,曹魏統(tǒng)治者就曾多次通過外交渠道求取。兩國官方尚且如此,通過民間貿易活動進行的物資交流則更可想見。同時,交州的人口資源亦不容忽視。漢末以來,地廣人稀的嶺南地區(qū)迎來移民高潮,據(jù)學者研究,漢末至三國百余年間遷居嶺南的人口達到778474人,對于面臨人口匱乏、兵力不足的孫吳政權的意義就顯得非常重大。
公元263年,魏滅蜀,標志著三國政治軍事形勢的劇變———原有的三足鼎立驟變?yōu)槟?、北對峙。對魏(晉)而言,獲得蜀地無疑使它在戰(zhàn)略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僅能從上游的益州順江而下展開攻勢,而且也能通過南中直接威脅到孫吳后方的交州地區(qū),進而形成三面合圍之勢。恰在蜀漢滅亡當年,交州發(fā)生呂興之亂,給魏(晉)入侵交州提供可乘之機。
戰(zhàn)爭過程
呂興降魏
吳永安五年(262年,魏景元三年),吳景帝孫休派察戰(zhàn)鄧荀到交趾郡征調孔雀和野豬。交趾太守孫谞此前曾科派郡中上千個手工業(yè)者到建業(yè)服勞役,當?shù)孛癖娍吹洁囓髑皝矶家詾槭怯忠黾右圩魅耸帧?だ魠闻d趁機煽動士兵和百姓,并招攬附近的夷族,于吳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五月起兵,殺死太守孫谞和察戰(zhàn)鄧荀。另有一說是交趾太守孫谞為人貪婪暴虐,當?shù)孛癖娫缫言孤曒d道,鄧荀到交趾后又擅自征調三十只孔雀,并要求當?shù)厝藢⒖兹缸o送至建業(yè),大家不愿意服遠役,心中都有反抗的念頭,郡吏呂興便帶頭起事,殺掉了孫谞和鄧荀。
孫休并未立即派兵平定交趾平叛。就在呂興起事的同月,曹魏下詔宣布伐蜀,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于八月自洛陽出師。孫休于十月時得到蜀漢的求援訊息,下令派軍攻擊魏國以救援蜀國。但就在十一月,蜀主劉禪宣布降魏。孫休聞訊后撤回了攻擊魏國的軍隊,派兵平息與蜀漢接壤地區(qū)發(fā)生的騷亂。此后,孫休又于吳永安七年(264年,魏景元五年)二月起接連調集四路大軍攻打原屬蜀漢的永安,試圖趁曹魏在蜀地立足未穩(wěn)時搶奪巴蜀要地,但遭到守將羅憲的頑強抵抗,用了半年時間都未能攻克。直到同年七月,魏國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大軍進逼吳國軍事要地西陵以救援羅憲,吳軍只好撤退。同月,孫休去世。由于始終無暇顧忌交趾郡發(fā)生的動亂,孫休在去世前分交州北部的南海郡、蒼梧郡、高涼郡、郁林郡四郡置廣州,以避免事態(tài)的擴大。
交州方面在呂興于交趾郡起事后,九真郡、日南郡兩郡也分別有人發(fā)動叛亂進行響應,呂興又率軍進逼合浦郡,希望合浦也能加入。蜀亡之后,呂興派遣都尉唐譜前往南中的進乘縣(今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向魏南中都督霍弋要求歸附曹魏以尋求庇護,希望魏國能出兵援助,并請求魏國任命他為督交趾諸軍事、上大將軍、安定縣侯以便于安穩(wěn)交趾的局勢?;暨蚵尻柹媳碜嗝鞔耸?,并轉達交趾諸將的請求,于吳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九月得到魏國朝廷的回復。魏國詔令呂興為使持節(jié)、都督交州諸軍事、南中大將軍,封安定縣侯,允許呂興“便宜從事,先從后上”同時還任命霍弋遙命交州刺史,將交州之事委托于他,允許其自行決定交州地區(qū)的官吏任命?;暨嗾埲蚊▽幦遂喙葹榻恢禾兀裳篱T將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軍援助呂興。但在爨谷等人到達交趾之前,呂興便被其功曹李統(tǒng)(又作王統(tǒng))所殺。
西晉接管
吳甘露元年(265年,魏咸熙二年),爨谷等人率軍從南中抵達龍編,安撫新歸附的交趾等地。該年十二月,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不久后,爨谷去世,霍弋又上表請求以巴西人馬融(馬忠之子)繼為交趾太守。后來馬融也病逝,霍弋再以犍為人楊稷繼任太守之位。經(jīng)過楊稷等人兩年的經(jīng)營,至吳寶鼎二年(268年,晉泰始三年)西晉已占據(jù)了吳國交趾、九真兩郡,日南也已唾手可得,吳國“合浦以北,民皆搖動”。晉廷加封楊稷為綏遠將軍,董元、毛炅等牙門將為雜號將軍,均封為侯[10],遙領交州的霍弋也功封列侯。
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主孫皓向西晉展開大規(guī)模反擊。孫皓任命劉俊為交州刺史、前交州刺史修則為前部督,與將軍顧容(顧雍族弟)一起負責討伐屯駐交趾的晉軍。吳軍連續(xù)多次攻打交趾,都被楊稷擊敗,連郁林、九真兩郡也都轉而依附楊稷,戰(zhàn)局對吳軍漸漸不利。楊稷趁勢派遣毛炅、董元等人率軍攻打吳軍的駐地合浦。兩軍在古城(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東北)交戰(zhàn),晉軍大獲全勝,吳將修則被毛炅斬殺,劉俊也在戰(zhàn)斗中陣亡。吳軍殘部退保合浦。之后楊稷奏請任命董元為九真太守、毛炅為郁林太守,繼續(xù)進攻吳國交州各郡。
吳國收復
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再次調遣兩路大軍南征交趾,一路由監(jiān)軍虞汜(虞翻四子)、威南將軍薛珝(薛綜長子)率領從荊州陸道出發(fā),一路由監(jiān)軍李勖、督軍徐存率領從建安(郡治今福建省建甌市南)海路出發(fā),預期兩軍在合浦會合后共同剿滅交趾的晉軍。但吳軍的進展并不順利,李勖部因為建安海路難以通行,無法前往指定地點,最后李勖殺死向導馮斐,率軍于次年原路返回建業(yè)。李勖此前曾得罪過的何定趁機以錯殺導軍且擅自撤軍為罪名,向孫皓狀告李勖。孫皓下令將李勖、徐存全部處死并夷三族。
虞汜、薛珝率軍到達交、廣后,蒼梧太守陶璜“自表討賊”,率軍與楊稷軍在分水交戰(zhàn),因將帥意見不一,軍隊不聽號令而敗北,吳軍兩位將領在戰(zhàn)斗中陣亡。薛珝因此大怒,與陶璜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打算率軍轍回。當天夜里,陶璜率領數(shù)百人襲擊董元部,取得大捷,奪得數(shù)千匹錦物等大量寶物,滿載而歸。薛珝知道后,為之前的態(tài)度向陶璜致歉,并上表奏請以陶璜為交州刺史、前部督。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四月,虞汜率軍攻打董元部,取得勝利,董元死去。楊稷派王素繼任九真太守。陶璜用此前截獲董元的寶物收買了扶嚴夷首領梁奇,梁奇率領一萬多人馬加入?yún)擒姟QΛ嵱锰砧?,從海路奇襲交趾,楊稷派遣毛炅、孟岳前往迎擊,兩軍在封溪交戰(zhàn),晉軍大敗,毛炅“僅以身還”。晉軍在交戰(zhàn)中曾偽退試圖偷襲吳軍,但被陶璜識破,以長戟隊擊破晉軍埋伏。
楊稷、毛炅等人率殘軍退回交趾,固城自守。陶璜率軍包圍交趾,截斷供給。到七月時,交趾城中糧盡,因饑餓或疾病死亡的人超過半數(shù)。不久后,陶璜約降城中守將王約,在里應外合之下攻陷交趾,斬殺張登、孟通、邵暉及兩千余守軍,擒晉將楊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陶璜因功被吳國正式任命為交州刺史。九真守將王素聽說交趾兵敗的消息之后,與牙門王承等人計劃逃回南中(南中都督治今云南省曲靖縣),結果中途被陶璜部將衛(wèi)濮俘獲。功曹李祚與都尉邵胤率軍堅守九真,陶璜遣部將前去攻打,李祚的舅舅黎晃也有隨軍,便勸李祚降吳,被李祚拒絕,后來花了較多時間才將九真平定。不久,日南等郡也向吳軍投降,孫吳成功收復交州。
后續(xù)事件
修則之子修允當時在陶璜軍中,聽說晉將毛炅被俘后,要報殺父之仇,堅持要求將其處死。陶璜看重毛炅英勇善戰(zhàn),企圖招降,因而并未允許。但毛炅事后密謀襲擊陶璜,事泄未遂。毛炅被再度收押后拒絕屈服,大聲喝罵吳軍,修允將其剖腹割肝,毛炅罵聲猶不止。被俘的晉將楊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私下盟誓,立志等將來伺機逃回西晉。后來在被押往建業(yè)的途中,楊稷在合浦病逝,吳軍將其首級送回建業(yè),尸體拋入海中。孟干等人押至建業(yè)后,吳主孫皓本想將他們處死,有朝臣勸孫皓寬宥他們以招攬敵國邊將,于是孫皓改判孟干等人流放到臨海(今浙江省臺州市)。孟干等人擔心流放到東方后不便于北歸,聽說吳人喜歡蜀地的竹弩,便稱自己能夠制作,因此被留在了建業(yè)。吳鳳凰二年(273年,晉泰始九年)三人看準時機,從吳地逃往西晉,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后處死,僅孟干成功到達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孟干向晉武帝敘說了事件的原委,并進言討伐吳國。當初晉武帝本打算封楊稷為交州刺史、毛炅為交趾太守,因有傳聞稱他們投降吳國而未實行。晉武帝聽孟干訴說了事情的原委后,下令追封楊稷為交州刺史,封孟干為日南太守,詔令毛炅、爨能、李松的兒子襲爵,并賜毛炅的另外三個兒子為關內侯。
吳軍收復交州后,吳主孫皓宣布大赦,分交趾郡置新昌郡,以加強對交趾的控制。其后吳軍與當?shù)氐姆鰢酪牡纫拿癞a(chǎn)生沖突,虞汜、陶璜等人又率軍平定扶嚴夷,在扶嚴夷故地設置武平郡。此后陶璜又開拓九德郡及九真屬國三十余縣,鞏固了吳國在交州的統(tǒng)治。孫皓下令再次晉升陶璜為使持節(jié)、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虞汜因功封為交州刺史、冠軍將軍、余姚侯,但沒過多久,虞汜病故,薛珝也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逝。交州安定后,孫皓曾有意以合浦太守修允代替陶璜的位置,調陶璜鎮(zhèn)守軍事要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但因為當?shù)孛癖妶猿忠筇砧羧味髁T。交州的吳晉之戰(zhàn)雖告一段落,然而交州南鄰林邑國(即占婆國)卻再挑起戰(zhàn)事,陶璜與林邑作長期周旋,達十余年。吳天紀三年(279年,晉咸寧五年),修允調任桂林太守,不久病逝于廣州(州治今廣東省廣州市),其部曲督郭馬等人煽動兵民發(fā)起“廣州之亂”,波及廣州大部,并延及荊州南部。孫皓立即派滕脩、陶濬(陶璜之弟)率軍討伐,并令陶璜引軍從西側夾擊。次年,吳國亡于晉,陶璜接到孫皓要求各地守軍降晉的手諭后,也歸順晉武帝。晉武帝仍令其鎮(zhèn)守交州,改拜冠軍將軍,封宛陵侯。在陶璜死后,陶璜子陶威、陶淑,陶威子陶綏也先后擔任交州刺史,世代鎮(zhèn)守交州。
歷史影響
魏(晉)利用這次戰(zhàn)爭為契機,倚重蜀國降將,采取了“蜀人制交”之策,出兵交州,對吳造成沉重打擊;而孫吳陷入交州戰(zhàn)爭的泥淖長達八年,為收復交州失地付出代價甚巨,這場戰(zhàn)爭嚴重損耗了孫吳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其滅亡。
戰(zhàn)爭期間,東吳設置廣州,統(tǒng)治廣東、廣西地區(qū),而交州(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則統(tǒng)治越南北部及廣西南部地區(qū),至此,交、廣二州分置的局面最終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