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亚洲av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話本小說網(wǎng) > 歷史小說 > 中國歷史古代篇章
本書標簽: 歷史  中國歷史  架空歷史 

南北朝 下

中國歷史古代篇章

商業(yè)

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yè)發(fā)達提供了基礎和有利條件。

士族豪強兼并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販活動。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特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后轉販各地。官府征收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chǎn)品。因此,南朝出現(xiàn)商業(yè)畸形發(fā)展的現(xiàn)象。

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廣州)等地。建康是東晉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的經(jīng)濟中心。這里“貢使商旅,方舟萬計”。蕭梁時期,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處。會稽、吳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賈并湊”。

番禺是海外貿易中心,南洋各國,以及天竺、獅子國(斯里蘭卡)、波斯(伊朗)等國的商船,“每歲數(shù)至”,或“歲十余至”。江陵“當雍、岷、交、梁之會”,商業(yè)也較發(fā)達。成都不僅商業(yè)繁盛,而且也是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chǎn)地。市場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商賈小者坐販于列肆,大者轉運于四方。商稅是南朝收入的大宗。東晉、南朝都注意貨幣鑄造,但幣制混亂,數(shù)量不足。

軍事

兵制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xù)東晉募兵制。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統(tǒng)一華北后逐漸成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現(xiàn)府兵制,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

兵種

南朝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zhàn)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yōu)槊駪?,兵源趨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qū)分為中軍(亦稱臺軍)及外軍。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fā)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tǒng)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zhàn)增加后變?yōu)椴?、騎兵混合。之后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軍隊分為中軍、鎮(zhèn)戍兵和州郡兵。中軍在平時守衛(wèi)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zhàn)的主力。鎮(zhèn)戍兵是為保衛(wèi)邊防而設置的。鎮(zhèn)相當于州、戍相當于郡。初時僅設于北部邊境,后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zhèn)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戶。

文化

思想

經(jīng)由魏晉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jīng)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xiàn)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chǎn)生了消極頹廢、遁世游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不同于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于沉寂,佛道二教繼續(xù)發(fā)展。佛教大量譯經(jīng),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zhàn)。由于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fā)生新的變化。當時佛道爭論十分激烈。佛道之爭中,道教是比較被動的,不僅造出一個傳說,強調佛陀是老子變的,而且還大量“抄襲”佛經(jīng)的內容。對道教而言,它想把佛教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則需要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又必須面對文化上的張力。

文學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fā)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獷。南朝文學代表是駢文,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脫離實際生活,抒發(fā)一些富貴閑愁,以庾信、應揚的文章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溫子昇。敘事長詩以南朝的《西洲曲》和北朝的《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于南北文化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即有“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

在文學研究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文藝理論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編選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這兩部巨著都對后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游仙詩》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說抒發(fā)情懷。道教名士陶弘景、陸修靜均擅長神仙文學。

史學

南北朝繼承了漢代以來設官修史之制。宋設著作官(宋齊梁陳時官名及分職屢有更改),負責撰修國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齊始有國史與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設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與起居官逐漸分職。北齊始設史館(或稱史閣),為專門修史機構,影響中國日后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設著作官制度。南北諸朝又有大臣監(jiān)修史書。此外,南朝梁時始行編修武帝、梁元帝的“實錄”,是為唐代開始一朝接一朝修實錄的濫觴。

紀傳體斷代史書在南北朝史學仍占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魏收《魏書》私修的有如范曄《后漢書》。

反映社會各種狀況的史書,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曄《后漢書》、沈約《宋書》當中新增“獨行”、“逸民”(或“隱逸”)、“列女”等類傳記各種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慧皎《高僧傳》;記述寺院建筑的有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地理類著作方面,以酈道元《水經(jīng)注》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少數(shù)民族歷史亦因五胡各族建割據(jù)政權而深受重視,成就較高的有崔鴻《十六國春秋》此一時期的三教論爭主要表現(xiàn)為佛教與道家、道教兩種不同思想體系的爭論。通過爭論,道教與佛教互相吸收,呈現(xiàn)一種互融互攝的景象。佛教對道教無論是從教規(guī)、教儀,還是從教典、教團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一種示范效應,這對道教逐步走向成熟是大有益處的。而道教也為佛教從印度順利移植至中國,并逐漸適應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中國化的佛教,提供了多方面的助緣。 援佛入道是道教不斷豐富并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佛教產(chǎn)生的時間比道教早得多,在傳入中國時佛教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完備,因此道教在很多方面都借鑒吸收了佛教。比如早期道經(jīng)的造作過程中便多有模仿乃至因襲佛經(jīng)之處,道教的宮觀設施、組織形式、宗教儀式等方面亦不乏借鑒佛教之處。又如受“大道無形”思想的影響,早期道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但是后世道教“設像立教”的形式與佛教卻別無二致,正是受佛教影響使然。在宗教哲學方面,道教義理的思辨水平與佛教相比略為遜色,因此道教也積極援引佛教哲學以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

藝術

南北朝時藝術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繪畫

畫論、畫史在此時期已建立,如謝赫的《畫品》,提出繪畫品鑒的六法,而其中的“氣韻生動”說更被歷代畫評家奉為最高水準。

雕刻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云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xiàn)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tài),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致,面目傳神。隨著山水詩的出現(xiàn),長期以來的以表現(xiàn)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tǒng)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不僅限于人物畫,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歷代帝王、貴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等。石獸又稱避邪,由獅子造型演變而來,有驅邪、求?;蛏熘狻F渲幸妖R武帝陵前的天祿(雙角石獸)、齊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風格承襲漢代石獸雕刻,善于利用整塊石材,以洗練的手法表現(xiàn)雄偉的氣勢。

書法

主詞條:南北朝書法

魏晉南北朝是楷書發(fā)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書的寶庫。北朝碑刻即所謂的魏碑書法,魄力雄渾,氣象渾穆,體態(tài)多變,著名的有《龍門二十品》、《張猛龍?zhí)?、《鄭文公碑》、《石門銘》等,以及眾多的墓志銘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龍顏碑》、《瘞鶴銘》等。

科技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于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學一統(tǒng)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zhàn)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qū)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地理

酈道元從小志于地理學研究。由于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經(jīng)》為藍本,完成《水經(jīng)注》?!端?jīng)注》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周邊環(huán)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杰出貢獻。

農學

賈思勰為北魏農學家,家境較為富裕,他面對當時的天災人禍及連年饑荒,主張重視農業(yè),并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所以決定寫出一本農書。他所寫的《齊民要術》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特別是山東地區(qū)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yè)生產(chǎn)概貌,并介紹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細耕和多種經(jīng)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yè)科技的高超水準。

數(shù)學

祖沖之為南朝宋人,家族歷代成員大多熟悉天文歷算,所以祖沖之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歷”表》、《駁議》;數(shù)學方面有《綴術》、《九章術義注》、《重差術》。他在科學有三大成就,一,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數(shù)值精準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數(shù)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歲差”數(shù)值記入歷法運算中,他還將閏月規(guī)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機械方面,他還制作出指南車、千里船(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

造船

造船業(yè)在東吳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fā)展。運輸、作戰(zhàn)用的艦船只很多,往來于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只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

造紙業(yè)有了新的發(fā)展。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yōu)良的紙張。造紙業(yè)的發(fā)達對當時文化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社會

士族庶族

東晉時期,門閥士族達到極盛階段。南朝以后,雖然是寒門地主做皇帝,但門閥士族的特權仍得到承認。

南朝規(guī)定,高門士族的子弟二十歲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歲才能試做小吏。高門士族升遷極快,短時期內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華貴重”的官職,幾乎全被高門所壟斷。他們竭力維護自己的特殊社會地位,宣揚“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門保持著嚴格的界限,不同寒門通婚共坐。

為嚴格區(qū)分士、庶,于是譜學盛行。東晉南朝時,賈弼之祖孫三代專精譜學,撰《十八州士族譜》,共七百多卷。宋劉湛、齊王儉、梁王僧孺也都有譜學專著。譜學是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jù),是維護士族政治特權的工具。但大多數(shù)士族地主既不會帶兵打仗,又不會管理政事,完全成了寄生于社會的廢物,也有少部分士族被稱為新興士族階層,他們在動亂時期乘勢而起,成就一番偉業(yè)后注重自身或后人文化教育,是社會頂梁柱。

庶族主要指無特權的地主和商人。他們不甘心受到排擠,通過各種途徑登上政治舞臺。南朝的開國皇帝,就都是通過領兵打仗、控制軍權而上升起來的庶族地。

寒人典簽

由于士族缺乏辦事能力,皇帝又怕他們難以控制,所以南朝時全以寒人典掌機要,處理政務。

東漢時政事歸臺閣,曹魏時權力集中到中書監(jiān)、中書令手中,南朝時權力又集中到中書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僅替皇帝起草詔令,又掌管政令,成為天子身邊的實權職務。權力移歸近臣,反映了皇權的加強,也反映士族已處于有職無權的地位。

南朝時,寒人擔任的另一要職是典簽。南朝君主鑒于東晉方鎮(zhèn)勢強,威脅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為州鎮(zhèn)軍政長官,以寒人為典簽進行控制。典簽職微權重,州鎮(zhèn)要事,須典簽簽署方能實行。典簽每年數(shù)次回京向皇帝報告,所謂“刺史行事之美惡,系于典簽之口”。因此,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簽,故又有“諸州惟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之語。

部曲佃客

部曲、佃客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奴隸則是他們的私產(chǎn)。

部曲原來的主要任務是作戰(zhàn),但隨著南方戰(zhàn)事的減少,越來越多的部曲被用于生產(chǎn)。梁張孝秀“有田數(shù)十頃,部曲數(shù)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證。

佃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依官品賜給的,一部分是私自招誘的。東晉、南朝的給客制規(guī)定:第一、二品官佃客無過四十戶,以下每品遞減五戶,至第九品占五戶。此外還有典計、衣食客等。這一部分佃客無獨立戶籍,而是登記在官僚地主的戶籍上。他們不給國家交租調,服力役;而交納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給官僚地主。當時,“南北權豪,競招游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為世家豪族世代占有,不經(jīng)“自贖”或“放遣”,是不能獲得自由的。他們實際上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世襲農奴。東晉南朝時,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隸,政府毫不限制。農民破產(chǎn)自賣或在流亡中被掠,是奴婢的主要來源。他們是地主的私產(chǎn),因而可以抵押或買賣。為了防止逃亡,奴隸都被“黥面”。

南朝時,奴殺主人以及逃亡、暴動的事多有記載。在奴隸們的反抗斗爭之下,統(tǒng)治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通過“糜喃為客”、“發(fā)奴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隸轉化為地主的佃客和國家的士兵。

服飾特征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jù)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于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qū)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臺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兵戶吏戶

東晉、南朝時期,廣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許多人淪為世襲的農奴,除了部曲、佃客外,還有屬于官府控制的兵戶、吏戶和百工戶等。

晉、南朝繼承了三國以來的世兵制,兵戶世代當兵,受壓迫極重。兵戶除服兵役外,還要耕田紡織,向國家交納租調。兵戶的地位比自耕農低,甚至比佃客還要低。

東晉、南朝的地方機構和中央官府都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吏,少者數(shù)十,多者成千上萬。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為官府服各種雜役,耕種官田,在官府手工作坊中進行生產(chǎn),他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格外沉重。吏的來源,大多是來自“吏門”。這種吏戶是世襲的,非經(jīng)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時,百工即各類手工業(yè)者很缺,故官府對他們的控制極嚴。貴族、官僚私占百工戶往往受到懲治。百工戶從民間征調到官府作坊后,與配到作坊里的刑徒為伍,終年勞作,世代相襲,社會地位卑下,處境是同樣悲慘的。

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強?比來比去還是北朝人的婚齡最低

上一章 南北朝 上 中國歷史古代篇章最新章節(jié) 下一章 三十六計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