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政變
歷史背景
唐中宗復(fù)位后,梁王武三思以韋皇后的勢力獨攬大權(quán)。李重俊,唐中宗李顯第三子,在神龍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但由于不是韋后所生,不是嫡長子,頗受猜忌。
梁王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xùn),娶安樂公主,安樂公主是韋后最小的女兒,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xùn)。因此,安樂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婦,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連接體,具有特殊的地位。安樂公主集中宗和韋后的寵信于一身,權(quán)勢極盛,王侯權(quán)臣多出其門下。經(jīng)常唆使安樂公主凌辱太子重俊,以不是韋后所生而呼為奴。并數(shù)次勸公主請求中宗廢重俊為王,而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神龍政變之后,侍中敬暉、駙馬王同皎等人密謀鏟除諸武殘余勢力,武三思一黨將其剪滅。后來又罷黜神龍政變的功臣張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誣告、殺害。雍州人韋月將、高軫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為逆亂,武三思就要治他們的罪。
主要過程
神龍三年(707年)七月,氣憤之急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諱之,沙咤忠義等,矯制發(fā)左右羽林軍及千騎三百余人,發(fā)動政變。把武三思與武崇訓(xùn)殺死于其府地,并殺死同黨十余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里,分兵守衛(wèi)宮城諸門,親自率兵追至肅章門,斬關(guān)而入,叩合追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韋皇后及公主遂擁中宗帝馳赴玄武門樓,命令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率令留軍飛騎百余人于樓下列隊守衛(wèi)玄武門。
李多祚等領(lǐng)兵至,欲突玄武門樓,守衛(wèi)兵卒拒擋,不得進(jìn)。唐中宗依檻呼叫李多祚等部下,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
于是,千騎王歡喜倒戈,誅殺李多祚及李承況、獨孤諱之、沙咤忠義于玄武門前,其余同黨遂潰散,重俊兵敗,率部屬百余人從肅章門逃奔終南山,準(zhǔn)備投奔突厥。唐中宗下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趕,重俊逃至鄂縣西十余里休息,被部下人殺死,并把首級獻(xiàn)于朝廷?!熬褒堈儭笔 ?/p>
歷史評價
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李重俊“所以舉兵之由,實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樂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繼承權(quán)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險之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