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箕子朝鮮的歷史長河中,天老王時期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至今仍讓人唏噓不已。一切始于伯一清向朝鮮孝宗王獻上的仙丹,那顆傳說能使人長生不老的靈藥,卻成了國家動蕩的導火索。
伯一清,一位來自中國周朝陜西省華山的方術(shù)士,帶著他的徒弟盧龍,渡海來到箕子朝鮮。當時,孝宗王已年近七旬,身體虛弱。伯一清聲稱自己從東海神山歸來,掌握了回生延壽之術(shù)。群臣聽后無不歡喜,紛紛引薦伯一清覲見孝宗王。然而,孝宗王卻淡然一笑,說道:“人的壽命乃天定,我已年逾古稀,何須再煉丹藥?”隨即拒絕了伯一清的獻丹。
然而,伯一清并未就此罷休。天老王元年,周惠王十九年,即公元前658年,伯一清被任命為國師,執(zhí)掌朝政。這一決定讓群臣議論紛紛,不滿之聲此起彼伏。朝鮮天老王八年,周襄王鄭元年,即公元前651年,伯一清在紇骨山(今成川郡)修建了求仙臺。盡管他承諾會引來仙人,但最終卻一無所獲。天老王依然癡迷于求仙之道,整天令樂工數(shù)百人演奏迎仙曲,宮女們練習迎仙舞。
公元前635年,伯一清又在多勿郡(今成川郡)建起了太清道觀。此時,天老王每日與伯一清專心修道,對國政漠不關(guān)心。同年,天老王傳位于其子修道王。
修道王繼位后,更是對伯一清信任有加,封他為國太師、鎭國侯,權(quán)勢日增。伯一清憑借其妄誕之言,專事欺瞞,擅作威福,群臣雖心存不滿,卻不敢直言其非。冉西赤,石州(今江界郡)人,秉性剛直,見伯一清專權(quán),對同僚說道:“食君之祿,不能諫君之非,社稷將危,天老王有何面目歸見先王之靈于地下?”隨即上書天老王,痛陳伯一清之罪,叩頭出血。天老王大怒,將其流放至氈城(今穏城郡),并命他在馬場監(jiān)馬,不得離開。
公元前630年,天老王因丹毒發(fā)作而去世。其子修道王繼位后,于公元前624年命伯一清在浿江(今平壤大同江)修建道士館,金碧輝煌。公元前620年,上柱國西門長壽密謀誅殺伯一清,卻被伯一清得知,誣告修道王,導致西門長壽事敗而被賜死。公元前616年,盧龍受修道王之命,率水手千余人駕大船數(shù)十艘前往東海求神山,途中遭遇風暴,船只盡覆,唯有盧龍所駕之船幸免于難。下大夫公孫康上書修道王,指責盧龍以妖言欺君,航海無辜傷亡無數(shù),助伯一清為奸。修道王大怒,將公孫康投入獄中。數(shù)月后,修道王因丹毒發(fā)作,急忙傳位給太子,不久便離世。
箕子朝鮮徽襄王元年,即中國周頃王四年,公元前615年,徽襄王論及伯一清及盧龍丹藥航海求仙誤國之罪,將其二人處死。京都士民皆持酒相慶,國亂終于得以平息。
這段歷史不僅揭示了古代朝鮮的政治腐敗和官員的不滿,更反映了人們對長生不老的渴望和對道教的信仰。伯一清的故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的復雜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