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清政府腐敗無能,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隨著一些新思想傳入國內,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渴望運用新思想去拯救這個國家和民族。然而推翻封建政權的道路畢竟是艱難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條斗爭道路上,有許多英勇先驅就這樣“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之中雖然大部分都是男兒,卻也有“鑒湖女俠”秋瑾這樣的巾幗英雄。
▲清末百姓舊照
秋瑾,原名閨瑾,字璇卿,號旦吾,祖籍浙江江陰,生于福建閩縣。秋瑾出身于官宦世家,從祖父那代開始便世代為官,其父秋壽官至郴州知州。秋瑾從小才華出眾,允文允武,在21歲嫁于王廷鈞為妻。在婆家時,秋瑾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二人來往,關系親密。三人情同姐妹,經(jīng)常聚在一起飲酒賦詩,當時世人將他們稱為“瀟湘三女杰”。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場景繪畫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秋瑾的丈夫王廷鈞靠捐資謀得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遂跟隨丈夫入京。然而當年剛好碰上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夫妻倆為躲避戰(zhàn)亂,決定返回家鄉(xiāng)。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王廷鈞再次前往北京赴任官職,秋瑾帶著女兒一同前往。次年,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決定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識和觀念,還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
▲秋瑾舊照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秋瑾與徐錫麟等其他光復會成員在上海集會,密謀發(fā)動推翻滿清政權的起義,起義地點在浙江、安徽。此次起義計劃里,秋瑾就是浙江地區(qū)起義的負責人。次年7月6日,安慶起義不幸失敗,徐錫麟慘遭清軍殺害,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情就此泄露,秋瑾等人所在的大通學堂也被官府派兵查抄。面對眾人的勸告,秋瑾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于是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山陰縣令李鐘岳因為欣賞秋瑾才華,故意想辦法拖延時間,讓與此事相關的學生逃命,并在紹興知府貴福面前堅稱大通學堂與此事無關,力保大通學堂不被處理。
▲清代縣衙舊址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7月13日,貴福在府衙向李鐘岳發(fā)出警告,并威脅說若不將大通學堂的師生全部處死,他就會向上申告李鐘岳和這所學校師生一起謀逆。李鐘岳別無他法,無奈之下只能去大通學堂拘捕了秋瑾、程毅等老師和學生一共8人。兩日后,秋瑾被紹興知府貴福判處斬首。李鐘岳雖然無比悲傷,卻也無能無力,只能告訴秋瑾“余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鼻镨獙Υ吮硎纠斫猓瑫r向李鐘岳提出三個請求,分別是寫一封家書、不要梟首、死后不要剝衣服。李鐘岳向貴福爭取了半天,后兩個請求才算是答應了下來。
▲秋瑾受審劇照
為了報復李鐘岳,貴福特意要求李鐘岳監(jiān)斬。7月15日凌晨四點,在貴福心腹的監(jiān)視和催促下,李鐘岳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紹興軒亭口行刑,一代女杰英勇就義。秋瑾死后,李鐘岳就因“包庇女犯罪”被朝廷革除職位,隨后他決定前往杭州。在離開紹興時,數(shù)百名紳民都來送別他,但李忠岳覺得愧對秋瑾,對大伙表示“去留何足計,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民國初年秋瑾墓
后來李鐘岳客居杭州,每天都對著秋瑾死前所書的“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傷感,常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由我而死!”此后,李鐘岳數(shù)次幾次試圖自殺,但都被救了下來。為此,妻子幾乎是一步也不敢離開他。然而李鐘岳赴死決心已定,10月29日趁妻子外出不在,他毅然選擇懸梁自盡,此時距離秋瑾就義不過百日。李鐘岳去世后,浙江紳民無不扼腕痛惜,前來吊唁的人三天都沒有斷過。民國成立后,“秋案”昭雪,李鐘岳的神位入祀秋瑾祠,秋李兩家遂成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