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宥小姐回來了!我來幫您拿東西吧?!?/p>
你站在這棟別致的小洋樓門前 卻感覺格外陌生 答謝著保姆吳阿姨 硬著頭皮朝一樓的客廳走去。
這一年在C市讀書時,邊家的小洋樓總是在你的腦海里來來回回飄蕩。別致的外觀,綠意盎然的小花園,被打掃的一塵不染的木質家具,和那獨特的空氣清新劑的味道,以及那間不大不小的、位于三樓樓梯口的你的房間……
說起自己和邊家,你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溫馨的回憶。
你是在十歲時被邊世宇收養(yǎng)的。從C市的福利院到A市的邊家路程不算遠,可你坐在邊世宇的車上時,心里卻一直泛酸。
即便內(nèi)心有恐懼和生疏之感,為了以后更好地出人頭地,你必須得學會無條件地順從、乖巧。可能是從小就沒有父母和家人陪伴教育的原因,十歲的你便有了這種超出這個年齡段的思想。
你很快就習慣于叫邊世宇爸爸,不僅是在稱呼上,你的內(nèi)心也逐漸接受了他。他很細心,很快就為你打點好了一切:衣食住行、戶口、上學等等。
只是他很忙,忙著處理公司的事,忙著和政界的人搞好關系,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同時你總是覺得這一切都不太真實,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能把你當作家人一樣對待,這讓你在邊家更加小心謹慎。
而你卻始終無法稱他的兒子——邊伯賢一聲哥哥。
邊伯賢只大你一歲。第一次在邊家見到邊伯賢時,你就看出他身上有種常人所沒有的孤傲之氣。直到后來你看到他和自己的朋友們打鬧在一起,你才明白,所謂的孤傲可能只是他不待見自己而已。
邊世宇和邊伯賢的母親離婚不到半年就收養(yǎng)了自己,而邊伯賢又和自己差不多年齡,他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你正習慣于邊家的生活的那一兩年,幾乎和邊伯賢沒有過多的交流。
邊伯賢像是只把你看作同一屋檐下的“親戚”,而你也不會熱臉貼個冷屁股去討好他,僅僅是表面上或在邊世宇面前表現(xiàn)的和睦一點,你就覺得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一周有那么一兩次,你們“一家三口”才會同時坐在餐廳一起吃頓晚飯。飯桌上邊世宇的問題好像永遠就那么幾個。
一是問邊伯賢最近的學習怎么樣,和同學朋友們關系是否融洽。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永遠都是統(tǒng)一的,邊伯賢的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再加上出色的家庭背景和他那白凈好看的外貌,在學校的人緣和人氣不會差到哪里去。
你沒有刻意去了解過邊伯賢,但吳阿姨和家里的傭人們總是在夸贊他:學習優(yōu)秀、聽話又有個性、有禮貌、從不叫人操心…….這讓你也不得不承認,在其他人眼里,邊伯賢算得上是很有人格魅力。
二是問你最近在家是否過得舒服,吃穿怎么樣,有沒有什么缺的,在新學校新班級有沒有適應…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都是統(tǒng)一的。
你早早就習慣了在邊家的生活,吃穿不愁,有什么想要的東西幾乎都能得到,但你除了日常所需,并沒有向邊世宇索要過任何東西。在這里從小學到初中,邊世宇都為你選了最好的學校,你也慶幸自己還算爭氣,成績雖不像邊伯賢那樣拔尖,但也一直排在班級前十,也交了一兩個好朋友。
然而第三個問題,每當邊世宇問起,你和邊伯賢都心照不宣地去回答,不是埋頭吃飯就是點頭說嗯。
“伯賢,我不在的時候你得照顧好書宥,她是妹妹,要讓著她。還有,周末沒事的時候帶書宥出去玩兒玩兒,一起去看看電影什么的…”
毋庸置疑,邊世宇說的這些,基本上沒有發(fā)生在你和邊伯賢之間。他不在家的時候,你們甚至連吃飯都不在一個時間點上,吳阿姨每頓飯都會分兩次做。你和邊伯賢之間僅有的一點交流,也都與你們的關系搭不上邊。
“你的同學來找你了?!?/p>
“知道了?!?/p>
“爸爸說晚上給他回電話”
“哦?!?/p>
“爸爸不在,表上的家屬簽字…”
“嗯,拿過來?!?/p>
所有的對話就是這樣,也沒有稱呼。有時你也很猶豫,要叫他什么?叫哥哥,實在是叫不出口;叫伯賢或邊伯賢?奇怪;什么都不叫?又顯得沒禮貌……
初中時邊世宇就給你買了手機。你存了他的聯(lián)系方式,老師同學的聯(lián)系方式,甚至是家里吳阿姨、司機的聯(lián)系方式,唯獨沒有邊伯賢的。反正平時也沒有交流,更談不上打電話什么的,你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