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上,一艘巨輪破浪前行,船身上赫然鐫刻著“ARK”三個醒目的英文字母,昭示著它與ARK生物聯(lián)合保護組織的不解之緣。這艘巨輪承載著非凡的使命,船艙內(nèi)安放著眾多珍貴的史前生物,其中包括了兇猛的猶他盜龍。此行的目的地,便是位于山東的ARK動物保護基地,亦即山東國家動物園。
而這艘輪船正航行于浩瀚的太平洋之上,深邃的海水中潛藏著無數(shù)令人膽寒的掠食者。
突然,一只巨大的身影破浪而出,徑直撞向了這艘承載著非凡使命的輪船。那是一條利茲魚(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一種早已滅絕的巨大厚莖魚目魚類,曾在1億65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悠游于海洋之中,或許是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硬骨魚類。在現(xiàn)代魚類中,與利茲魚最為相似的是弓鰭魚,然而兩者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卻相距甚遠。利茲魚之名源于“利茲的魚”,得名于1886年,當時化石收藏家艾佛列·尼克森·利茲在英格蘭彼得伯勒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種古老生物的化石。由于化石殘缺不全,難以準確描述與辨認,利茲遂以“problematicus”作為該物種的種名,寓意其身份之謎團重重。
而此時,利茲魚渾然不知,一只巨大的陰影正悄然逼近。突然間,一只滄龍如幽靈般從深海中躍出,鋒利的牙齒瞬間鎖定了它的命運。滄龍,這海洋中的恐怖獵手,屬于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體型龐大,最長者可達二十米。它們擁有流線型的身體,強健有力的尾巴如同鞭子般靈活,外表酷似巨蛇。每一顆牙齒都是精巧的捕獵工具,彎曲且鋒利,宛如致命的圓錐。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四肢已經(jīng)進化成了適應水下生活的鰭狀肢,前肢更為發(fā)達,賦予了它們無與倫比的速度和機動性。滄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地點廣泛分布于西歐和北美等地,證明了它們曾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這些兇猛的生物大多數(shù)時間徘徊在近岸海域,緩慢地游弋著,尋找著任何可能成為獵物的生命。無論是魚類、菊石還是海龜,甚至其他體型較小的滄龍,都難逃它們貪婪的追殺。進食時,滄龍展現(xiàn)出令人膽寒的殘忍,整個過程充滿了血腥與暴力。然而,在大約七千萬至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盡管滄龍家族一度繁榮昌盛,它們卻未能幸免于自然界的殘酷法則。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席卷而來,即便是如此強大兇悍的生物,也最終難逃滅絕的命運。滄龍的輝煌歷史,就這樣在時間的長河中悄然落幕。
滄龍張開血盆大口,狠狠撕咬著利茲魚,將其撕成碎片。正當它沉浸在獵物的血腥味中時,一道陰影悄然逼近。突然間,一個深淵般的大口從黑暗中探出,將滄龍整個吞入腹中。這深淵大口的主人,正是傳說中的尸鯤。尸鯤體型龐大無匹,在深海中堪稱無敵,沒有任何生物能與之抗衡。然而,即便如此,它那巨大的身軀也吸引了一些同樣強大的掠食者——骨鯊。骨鯊身覆堅硬如甲殼的鱗片,擁有令人畏懼的防御力,同時它的咬合力更是驚人,足以輕易咬碎海龜?shù)臍?。在這片無盡的深海之中,每一場狩獵都充滿了未知與危險。
一群群骨鯊如同烏云般聚集,將龐大的尸鯤團團圍住。隨著首領(lǐng)一聲令下,其余的鯊魚如潮水般涌動,爭先恐后地撲向獵物。鋒利的牙齒撕裂血肉,片刻之間,那曾經(jīng)威風凜凜的尸鯤便只剩下零星的殘骸,在深海中緩緩沉沒,最終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