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暗流再起
建文二年,金陵三月,柳色新新,秦淮河畔簫鼓未歇。
皇城極盛,卻也是風生于末;朱允樋立于午門城樓,俯瞰萬家燈火,眉間卻凝著一道折痕。
一、龍案上的密折
戌末,司禮監(jiān)呈上一只火漆竹筒,朱允樋親拆,抽出薄薄一折——
「……燕庶人棣潛匿大寧,結(jié)朵顏三衛(wèi),私鑄‘建武通寶’,招亡命者三千;又遣僧道衍、袁珙分道中原,以‘真武轉(zhuǎn)世’蠱惑愚氓。其世子高熾、次子高煦已據(jù)北平,暗設(shè)六衛(wèi),號曰‘靖難后軍’。——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千戶 沐敬謹奏」
朱允樋指腹微涼。
“終究還是來了……”
二、內(nèi)閣夜議
次夜,謹身殿燈火通明。
齊泰、黃子澄、徐輝祖、方孝孺環(huán)列。
齊泰先言:“燕王敗逃,尚能借虜兵再起,其根在勛舊未除。臣請再削諸藩,斷其羽翼?!?/p>
方孝孺卻緩緩搖頭:“諸藩之中,亦有忠謹者。若一概苛削,反驅(qū)之與燕合流。臣請行‘推恩令’——令藩王眾子皆得裂土,其勢自散?!?/p>
徐輝祖以拳擊掌:“紙上分地不如馬上封刀!臣愿提京營三萬,出居庸關(guān),一戰(zhàn)梟其首。”
朱允樋抬手,止住眾議,道:
“兵戈之外,朕更憂民心。去歲黃河決口,今春兩浙又旱,若再興大役,反為燕賊借口。朕意:明撫諸藩,暗修兵備;賑濟災黎,以固根本。”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
“朕已密令平江伯陳瑄、都督僉事平安,各募水師舟師,循大運河北上,斷燕糧道;再令盛庸屯德州,瞿能屯真定,互為犄角。京師三大營,五日一操,不得懈怠?!?/p>
三、江南血書
四月望日,蘇州知府姚善急遞血書:
“浙西大旱,米價騰涌,饑民嘯聚太湖,傳有白蓮妖人以‘彌勒下生’煽亂。請朝廷速發(fā)漕糧四十萬石,遲則生變!”
朱允樋即刻批紅:
“發(fā)內(nèi)帑銀二十萬兩,截留漕糧五十萬石,以工代賑;令戶部侍郎夏原吉馳赴江南,督修吳淞江、白茆塘,泄水通運?!?/p>
又密令錦衣衛(wèi):
“凡借災訛言‘燕王將至’者,立地鎖拿,不必解京,就地處斬?!?/p>
四、潛龍衛(wèi)初試
當夜,朱允樋獨入武英殿密室。
案上擺著一枚烏木令牌——“潛龍”二字以銀絲嵌就。
這是他登基后暗設(shè)的親軍,僅三千人,皆選自三大營死士,專事非常之役。
“統(tǒng)領(lǐng)陸風。”
“臣在。”黑影自梁上掠下,單膝點地。
“朕要你率三百人,潛入大寧,焚朵顏三衛(wèi)之糧,壞其弓甲;若遇燕庶人,可殺則殺,不可則歸。三月之內(nèi),朕要北地無夜火?!?/p>
“遵旨?!焙谟半[去,燈火復明。
五、兄弟裂痕
五月,恭王朱允炆自鳳陽返京。
他素以“恭謹”得譽,此番卻帶了一萬鳳陽衛(wèi)入京“宿衛(wèi)”。
朱允樋于奉天門親迎,兄弟執(zhí)手,笑意卻未達眼底。
“大哥遠來辛苦?!?/p>
“為弟分憂,不敢言苦?!敝煸蕿纱鬼?。
當夜,密探來報:
“恭王密會李景隆、耿炳文,言陛下‘年少銳于改革,失祖宗舊章’,欲聯(lián)名上疏,請復‘洪武祖制’。”
朱允樋沉默良久,只道:
“明日,宣恭王入武英殿觀《皇明祖訓》,朕親講之?!?/p>
六、錦衣夜審
六月,錦衣衛(wèi)詔獄。
燭火搖紅,徐福(呂氏舊黨)被鎖于鐵椅,琵琶骨已穿,仍獰笑:
“……呂娘娘早布棋子,京師三大營,不止我一個……你查得完嗎?”
朱允樋立于暗處,只淡淡一句:
“查不完,就換一批?!?/p>
次日,三大營副將以上凡與呂氏、恭王有連者三十七人,同日賜死,家口流放瓊州。
七、運河夜火
七月,平江伯陳瑄密報:
“水師已抵德州,焚燕軍糧舟三百,俘燕將陳亨。燕庶人糧道已斷,軍中一日一粥?!?/p>
朱允樋立于地圖前,指尖沿運河北劃,輕聲道:
“燕賊無糧,必走山東。傳令盛庸,堅壁清野,勿與浪戰(zhàn);再令平安,以輕騎截其歸路?!?/p>
八、尾聲·未雨
八月中秋,朱允樋于奉天殿大宴群臣。
月光如水,酒過三巡,他忽命樂止,取玉笛吹《無衣》。
笛聲激越,百官屏息。
曲終,他舉杯朗聲道:
“天下方定,人心未安;諸卿與朕,皆在舟中。舟外風浪,朕自當之;舟內(nèi)若有人鑿船,休怪朕劍利!”
殿內(nèi)鴉雀無聲,唯有夜風吹動旌旗,獵獵如鐵。
朱允樋垂眸,杯中酒映出他的影子——
盛世之下,潛龍勿用;
一劍在鞘,霜刃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