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原著總共翻了十多遍,從始至終,我都堅定地愛著林黛玉。
是我過于浪漫主義了嗎?反正關于為什么身邊的很多人都討厭黛玉并夸贊寶釵,我真的搞不懂。他們的理由如出一轍。政治老師講“情緒”一節(jié)時幾乎總是在批判:“林黛玉就不會合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有什么不合適就哭哭啼啼的,最后身上的病加上心里的病,那還怎么受得了。相反,薛寶釵就很達觀,更有大家閨秀的氣質,遇事也很冷靜?!焙屠习至募t樓,他問我最喜歡誰,我坦然地說,黛玉。他像是不解:“林黛玉?”隨即沉默。今天班主任講閱讀理解,翻譯到“林黛玉的性格像水一樣”時,冷不丁地說:“我不喜歡林黛玉,整天愁這愁那,后來把自己愁死了。誰喜歡那么擰巴的人,讓你猜悶兒似的,有什么事兒直說不行嗎?男生有喜歡她的嗎?我要是個男的,我肯定不娶她。我喜歡薛寶釵,大大方方的,堅強向上,從來都不那么矯情。”我那時的表情肯定很難看,因為班主任看了我一眼,又輕飄飄地加上一句:“個人觀點?!?/p>
最好笑的地方在于,很多男孩都略帶嫌棄地搖頭。他們之中可能還有人根本沒讀過《紅樓夢》,只是看著網(wǎng)上的風評妄下斷語罷了。
不知為何,“哭哭啼啼”“小家子氣”“矯情”“擰巴”竟成為了黛玉這般美好人物的形容詞。
她有那么多超越凡塵的特點。她的相貌在整個大觀園數(shù)一數(shù)二,“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一看便惹人憐愛。她寫下的《詠白海棠》《秋窗風雨夕》,以及和湘云做的對子“冷月葬花魂”,無不表現(xiàn)了她的文采斐然。她勇敢追求著自由愛情,是寶玉反對封建禮教的同伴。她生性孤傲,但也平易近人,她多愁善感,是由于她渴望愛: 她笑是因為愛,哭也是因為愛,她想用簡單的情緒讓愛填滿她的世界。
我愛她的明媚,也愛她的憔悴。
都說黛玉太敏感愛哭,可明明她的歡笑比哭泣多得多。我猜測這樣一味討厭她的人一定是沒有讀懂紅樓夢。黛玉前世是降誅仙草,她就是要用眼淚報答寶玉前世的恩情,恩情還盡了,她自然也就離開了。即使只看今生,賈府的沒落和黛玉之死都是后人所續(xù)寫,有些地方并非曹公本意。她與姐妹玩鬧時,躲在賈母懷里看煙花時,快樂從文字中溢出。她是個純粹的少女,沒有被世俗玷污,沒有被逼迫著成熟。我喜歡黛玉,喜歡她的全部,喜歡她傾國傾城的氣質、相貌和極高的文學功底,也喜歡她的憂愁,并愿意在深夜她面紅若桃花時為她拭去淚水。
而且都說寶釵冷靜自持,優(yōu)雅大方。我不免想,其實寶釵是個帶有些悲劇色彩的人物,她為了家族的利益隱藏起真正的自己,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過早地學會了偽裝和冷漠。她太過虛假,迫不得已失去了真正的愛和快樂。我能夠理解寶釵的苦衷,她也說冷香丸的片段稍稍觸動了我。我也無法否認她的美麗聰慧,但這不是許多人對黛玉寶釵二人才一捧一的理由。我知道每個人的看法與喜好不同,只是鄙夷一些人連風向都沒探清就大驚小怪地跟隨,我愛黛玉,也是我的自由。
如今人們似乎越來越讀不懂經(jīng)典了。前年夏天“林黛玉葬花”竟被玩成網(wǎng)絡熱梗,但黛玉葬花的情景原本讓我流淚?!都t樓夢》的翻拍影視劇從一零年代開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絲毫沒有了八七版的神韻。幸好還有文人,有“紅學”的研究,使經(jīng)典不至于消逝。
當黛玉香消玉損,賈母也壽終正寢后,大觀園就只剩下了衰亡的必然命運。所以我想黛玉是較為幸運的,雖然她在怨恨中死去…不,她不應該擁有這樣的結局。我贊同陳曉旭老師早期講話中所說的:“如果讓我續(xù)寫紅樓夢,我想林黛玉不會在怨恨中死去,她會是懷著一種解脫的心態(tài)辭別人世?!彼唬既舻?,心如止水。她看透了不美好卻依然相信美好,所以她心思細膩,風流別致,所以只有她能寫出《詠白海棠》中驚鴻的一句:“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p>
若只專注于解讀此句,何為“梅魂”?
我想是她。
是的,黛玉是《紅樓夢》中最通透的人。
她的一生都像她詩里的梅,忠貞,圣潔,浪漫,瀟灑,自由如歌。
澈憶傾
二零二五年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二零二五年三月二日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