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太子府。太子雖然去剿匪了,但是太子妃跟皇長孫還在太子府呢。若是這兩位落到皇后手里,太子怕是也會束手束腳。而且,竇晞覺得,太子妃挺不錯的,要是這次出了事情,竇晞也會覺得可惜。
東宮、英國公府、竇府、定國公府無事,皇宮的事情就與竇晞無關了。竇晞心中巴不得疑神疑鬼的老皇帝早點駕崩騰位置呢。
時光流動,哪怕皇后的動作再快,安排調動兵馬也是需要時間的,更不要說這還要在不驚動皇帝手下人的情況下。
加上宋墨在得知京城狀況后,便有意加快剿匪進度。
所以,等到皇后真正宮變的時候,太子跟宋墨已經剿匪完成在回來的路上,即將回到京城了。
不過,比宋墨跟太子速度更快的,是蔣梅蓀?;屎蟾鷳c王的動作不是沒有人察覺到,不過如今作為繼承人的太子并不在,大部分人選擇了靜觀其變,而少部分太子的人則因為沒有勢力,只能暗自著急。只有蔣梅蓀,在察覺到之后,緊急召集了在城外未跟隨去剿匪的剩余定國軍直奔皇城。
原本,蔣梅蓀已經卸職閑賦在家,是沒有資格調動定國軍的。只是,蔣梅蓀統(tǒng)領定國軍二十余載,這點威信還是有的。因此,剩余的定國軍在蔣梅蓀的帶領下,去了皇城護駕。
得到消息的時候,竇晞無聲的嘆了口氣,只希望皇帝臨死之前不要小心眼了。不然一個私自調動軍隊的罪名就足夠定國公府遭殃。不過,皇帝估計也沒這么蠢。畢竟,人家可是為了來救他。若是這樣還要追責,往后怕是沒有人敢舍命護后面的皇室了。
盡管蔣梅蓀及時趕到了皇宮,但是長久在皇后下毒下的皇帝早已經是強弩之末,撐著最后一口氣,讓手下大監(jiān)召來了朝臣,宣布傳位給還在外的太子,以及對皇后慶王一眾謀反勢力的處置,便駕崩了。
皇帝唯二的兩個皇子,一個參與謀反已經被處置,一個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加上有蔣梅蓀定國軍的威懾,太子還沒回來前,登基大典便在有條不紊的布置當中。太子一回到皇城還來不及悲傷,便先被拉去參與了自己的登基大典。
太子登基后,開了恩科,對于在這場叛亂中唯一死去的官員竇世樞也表示了慰問。畢竟,人家除了盡忠,長女還是他如今倚重的宋墨夫人。上位者自然是知道應該怎樣才能拉攏人的。
而在長公主府醒來,如今明面上已經是一個死人的竇世樞得知情況后如何跳腳,都不是竇晞需要去關心的。但是竇世樞生氣歸生氣,卻不能自己出現(xiàn)。畢竟,他參與謀反一案能被摘出來也沒有連累竇家,竇世樞自然不會跳出來拆臺,只能跟著長公主回了封地。
而掛起喪儀的竇府里,王映雪出來最開始傷心了一會,便走了出來。說實話,竇世樞雖然是因為想要保住竇家血脈娶的她,但是這些年來待她確實不錯。死了她自然也是掉了兩滴眼淚。不過這一切比不過她對竇明婚事的操心。竇晞嫁出去了,可是竇明還待字閨中呢。好在如今明兒還小,守孝還等的起,這三年她多花點時間打探一下各家才俊就行。雖然竇世樞這個父親死了,但是竇晞還是英國公夫人呢,宋墨如今可是新帝的寵臣,竇明將來也不愁嫁。
這一世,竇晞跟宋墨生了一兒一女。宋墨四十以后,便上書請辭,帶著竇晞外出游玩,走遍了大江南北。
竇晞活了六十多年,宋墨走后沒多久,竇晞安排好一切后便跟著一起離開了這個世界。
作者不好意思,斷更久了。主要后面不知道怎么寫了,可能大家會覺得有點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