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琳接下來,我會以諸葛亮的視角來講解。
{公元234年,秋。
西風(fēng)凜冽,落霞盈空。
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
這里是五丈原。
這里是星隕之地。
一華發(fā)老者勉力端坐在素車之上,身下的椅子往日一直契合身形,卻不知從何時起變得感覺空曠。
也許不是椅子空曠了,而是他真的變得瘦削,變得蒼老,變得虛弱了。
手中羽扇還在緩緩搖著,身上的衣服絕非華貴之物,綸巾幾經(jīng)風(fēng)塵,如今同面容一般,有著難掩的滄桑。
“丞相,您百年之后,誰人可繼?”
“蔣公延可繼之?!?/p>
“之后呢?”
“費文偉可以?!?/p>
“再之后呢?”
念及方才李福問自己的話,諸葛亮唯有苦澀的笑意。
再之后……
亮也不知啊!
五十四歲的諸葛亮,多年的操勞給予了他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老態(tài)。
饒是如此,他的眼神還是稱得上矍鑠。
眺望著遠方的兵士在夕陽下操練,有些蕭瑟的秋風(fēng)不請自來。
他知道,真的到時候了。
“丞相!”兵士們見到諸葛亮出來,都激動地喊。
期盼、敬仰、信任、感激,最終兵士們的聲音自發(fā)凝成一聲聲吶喊!
“丞相,保重?。 ?/p>
“丞相,保重?。 ?/p>
沒有人強迫,沒有人多言,眾人只是自發(fā)地喊出了心聲!
諸葛亮的胡須微微顫抖,仿佛要把這薄暮,這軍陣,這華夏大地刻入心底一般,用眼神一點點拂過五丈原的風(fēng)景。
遠方縷縷蒼煙。
在夕陽的余暉中,他的眼眶濕潤,好像又看到了當(dāng)年的金戈鐵馬。
“陛下……主公!”
無人回應(yīng),唯有煙卷殘云。
……
旁白聲音響起:【你的祠堂在近兩千年后依然香火不絕!】
【你是那個時代,橫絕天空的一處巔峰!】
【天文地理,治國經(jīng)世,你無一不通!】
【在一些地區(qū),百姓甚至奉你為神明!】
【你是那個時代,高山仰止的光輝!】
【你出生在國家天翻地覆之時,百姓苦于苛政和動亂久矣!】
【三歲之時,就有黃巾起義,天下動蕩!】
【年僅五歲,又經(jīng)受喪母之痛!】
【待到八歲,連在亂世中唯一可以依賴的父親也失去了!】
【童年暗淡,幼無所依,幸有叔父諸葛玄顧念情義,多加照拂,才沒有淪為亂世中一具尸骸!】
【彼時萬物為芻狗,人命如草芥,你從小就見證了什么叫做生靈涂炭,什么叫做父死子繼!】
【中原地區(qū)百姓沒有奢侈的愿望,只求活命,只能往戰(zhàn)火尚未燒到的徐州逃亡而去!】
【公元194年,你年方十三。曹操因其父死于徐州,就遷怒于徐州百姓,率重兵攻打,甚至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第二次徐州大屠殺!】
【加上之前曹操在徐州的屠殺暴行,百姓男女凡殺數(shù)十萬,“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
【若非劉備仁義,即使兵馬鮮少,依然愿意挺身而出,恐怕徐州牧陶謙早就埋骨!】
【你固然沒有親眼目睹,但是從小就看清亂世之中,人如螻蟻,家破人亡之慘象的你,卻漸漸明定了自己的志向!】
畫面幾經(jīng)流轉(zhuǎn)。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曹操親手造就了徐州大屠殺這樣的慘劇,卻也寫下了無比貼切的悲天憫人之句。
在風(fēng)卷黃沙的原野上,衣服破敗、面容枯槁的人們走成一隊,如同一條快要餓死的蛇。
無論是整體還是個人的面貌,都只能用“死灰”來形容。
尚且年少的諸葛亮跟隨在叔父諸葛玄身邊,后面是面色灰暗的弟弟諸葛均,以及更多流離失所的人們。
此時諸葛亮回頭一望,蒼黃的原野之上,逃難的百姓有氣無力地匯集,如同一條隨時會煙消云散的灰線。
諸葛亮艱難地抬眼,瞧向不遠處。
旁邊那位大嬸有些呆滯,她懷中的女兒尚在襁褓。
包括自己在內(nèi),難民們已經(jīng)幾天都沒有什么食物可以吃了。
昨晚那個奄奄一息的孩子忽然大哭出聲,接著便沒了聲息。
那個孩子應(yīng)該不會活著了吧。
大嬸,你為什么還在抱著她呢?
“叔父,我們這是要去哪兒?”
“去襄陽?!?/p>
“襄陽會打仗嗎?”
“不會的。”
“萬一打起來了呢?”諸葛亮雖然年少,但依然能敏銳地覺察到叔父的安慰之語,“真的有不打仗的地方嗎?”
不再有身邊這樣衣衫襤褸的難民,不再有血流成的河。
叔父諸葛玄被諸葛亮問住了。
“這個世上沒有凈土的。”諸葛玄咳嗽了幾聲,擠出慈愛的微笑。
“仗停了又打,打了又停。全看那些所謂‘英雄’的心意,我們哪兒管得著呢?”
“要是打起來……那就只能接著逃了?!?/p>
諸葛亮眺望向遠方,那是襄陽的位置。
煙津渺渺,原野無垠。
風(fēng)沙太大,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