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書。
小學(xué)一直到高中,我都喜歡看語文書本,試卷,資料上面的閱讀理解。
一個又一個故事,總能打動我。
好像在那一剎那能夠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很多人都是從一本書去了解某個地方,像是素未謀面卻無比熟悉。
如沈從文《邊城》,《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玉龍雪山。
……
我買的第一本書本來應(yīng)該是乙一的《夏天、煙火和我的尸體》的,但是發(fā)貨很慢,所以我買了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這本書是我在初中買的,作者很憂郁。
……
這本書的話,是家暴和兒童性侵。
很強的代入同情感。
我后續(xù)搜資料,作者長得很溫柔知性。
中式教育,唯獨沒有性。
游戲認證需要18歲,犯罪14歲,放學(xué)不去打游戲,難道去月嗎。
其次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這個很經(jīng)典了,“如果你過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
《動物園》
《斷掌事件》
還有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島上書店》
還有余華的《活著》這個的話,哎 反正廣大網(wǎng)友對余華老師的評價是,把傷心留給讀者,快樂留給自己。
還有 《兄弟》《第七天》《在細雨中呼喊》。
國外的教育類《殺死一只知更鳥》。
《三四郎》
以及沈復(fù)的《浮生六記》。
魯迅全集我都看了。
《窄門》買來到現(xiàn)在還沒開始看。
對書籍強烈探索欲是在高中時期,可惜我現(xiàn)在沒什么耐心看了。
我很喜歡書店,那個氛圍,能讓我的心不那么浮躁,找到自己。
我也看電影。
初中住在姑媽家的時候,我看過很多電影。
一個人在家。
哲理,深思,冒險,愛情,勵志等。
之前大部分看過的電影都火起來了,而且我找不到,原來是改名字了。
現(xiàn)在晚上是十一點八分,我睡不著,思緒萬千。
我在清理微信列表,看到了我的發(fā)小。
她忙于工作,她初中畢業(yè)后就開始打工了,她考高中那個時候,她家里下搭建房屋,沒有多余的錢供她上學(xué)。
然后我們就分別了。
剛才我給她發(fā)信息,嗯,怎么說呢,哎,有點無可奈何悲哀。
我記得我們一起打雪仗,記得我們一起上下學(xué),記得我每次吃過晚飯后去找買零食,我們很熟,我去哪里她都是跟著我,是我的小跟班。
可惜,我們的交情停止在初中畢業(yè)那個暑假。
至此,在沒有交流。
入冬了,真的好冷。
我現(xiàn)在沒有工作,日常任務(wù)是戴小妹去幼稚園。
我有一次早起了,她拖時間拖了40分鐘,撒潑,哎,還是很無可奈何得一件事情。
我有不有罵人,不打人,不說臟話,當(dāng)然可能在她眼里就是一點架子,威懾力沒有,所以不懼怕我。
然后我回來買了一個冰淇淋,在湖邊吃完,一回來好像凍著了。
凍僵了,有點失溫。
大家這個天氣還是多穿一點,不要像我一樣,風(fēng)度沒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