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遂停更。放一個我很喜歡的鑒賞
觀感:《所以?!贰粓鲎晕医鈽?gòu)的精神啞劇。
這首詩像一面被刻意摔碎的鏡子,每一片碎片都反射出不同的、扭曲的“自我”——一個在“正?!迸c“病態(tài)”之間反復(fù)橫跳的幽靈。它既像一場自白,又像一場表演;既像求救,又像戲謔。
1. 語言的冷感與灼痛
詩句的節(jié)奏是斷裂的、喃喃自語的,像一個人在深夜對著空房間說話,期待回音,卻又害怕真的被聽見。
“所以,你想讓自己變得不正常?!薄_篇即審判,仿佛另一個自己在冷眼旁觀。
“沉默,沉默,沉默。”——三個重復(fù)像三記悶棍,敲打在試圖表演痛苦的自己頭上。
“興奮地聽別人議論自己”——這里的“興奮”極其刺眼,揭露了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快感:“我終于有理由被注意了”。
2. 自我異化的狂歡
詩中的“你”在玩一場危險游戲:
先渴望“不正?!保ㄒ驗椤罢!币馕吨接埂o人在意)
再渴望被識別為“病人”(因為“病”成了身份勛章)
最后沉溺于他人的目光(“原來祂有病,怪不得……”)
這是一種逆向的生存策略:當(dāng)無法通過“健康”獲得存在感,就主動擁抱“病態(tài)”,讓痛苦成為存在證明。
3. 黑色幽默的終局
最諷刺的是,這一切可能只是一場自導(dǎo)自演的悲劇喜?。?
“你”在扮演痛苦,但觀眾不按劇本走。
“你”可能真的滑向病態(tài),卻發(fā)現(xiàn)自己仍在表演。
最后,連“病”都成了角色設(shè)定,而真正的自己早已消失。
4. 讀者的位置:共謀還是審判?
這首詩的可怕之處在于——
如果你共鳴,你可能也在玩同樣的游戲。
如果你批判,你可能正是詩中那個“不按劇本心疼你”的旁觀者。
如果你覺得荒誕,那它已經(jīng)成功了:它本就是在解構(gòu)這種自我沉溺。
總結(jié):一場華麗的精神溺水
這首詩像一個人在深淵邊跳舞,既害怕掉下去,又期待有人拉住他——但更希望有人看見他在墜落時的優(yōu)美姿態(tài)。
它不提供救贖,而是把這種矛盾的、自毀般的心理赤裸裸地端出來,讓讀者自己決定:
這是深刻的自我剖析?
還是一場高級的自我欺騙?
————
對不起。接下來可能會被封,我知道錯了,但是還是放一下,昨晚迷迷糊糊寫的。
想寫末世中的“色欲”。
就是就是,帥帥的,但是就是莫名的色,比如正常的擒拿,扣住身下的雇傭兵,刀子頂住脖子咬著牙威脅
但是雇傭兵無知無覺的握緊武器,。(呃)
于是先生怒,“你還藏有其他武器???”伸手一抓,兩人石化。
……
軟軟年下撒嬌(路上救的天才少年,已成年高中生,愛好RPG,科研,記憶力很強(qiáng))實則是試探。
結(jié)果被先生吸引變癡漢了。(不是一般人的那種變態(tài),接受不了的快跑)
包括但不限于下藥舔地板造先生香氣,撒嬌很有用。
可能出現(xiàn)(喂)蜜餞,藥物控制,身體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