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賦
歲至嘉時(shí),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紅燈籠高懸,為人間添一抹暖煦之色。
觀夫燈籠之制,竹篾為骨,纖細(xì)而堅(jiān)韌,縱橫交錯,架構(gòu)精巧,仿若龍之脊,撐起一方絢爛。其表糊以薄絹,或染丹朱,或繪瑞圖,色澤明艷,光影流溢。丹朱之色,似赤霞凝彩,又若晨陽破霧,映得周遭熠熠生輝;瑞圖之形,或?yàn)辇堷P呈祥,或繪牡丹綻蕊,或描童子戲春,筆筆細(xì)膩,栩栩如生,寓意吉祥,滿含人間祈愿。
每至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燈籠燃燭,光芒自內(nèi)而透。光暈柔和,不似日光之耀眼,卻能暖人心扉。微光搖曳,影映于墻,似幻似真,如古卷徐徐鋪展,演繹著歲月的故事。于庭院之中,紅燈籠懸于檐下,與月色、星光相映成趣。家人圍坐,歡聲笑語,燈火可親,盡享天倫之樂,此景宛如桃源勝境,令人沉醉。
且夫紅燈籠,不獨(dú)為照明之具,更系民俗之瑰寶,文化之傳承。逢年過節(jié),街巷閭里,紅燈高掛,綿延如霞,渲染節(jié)日之喜慶?;閱始奕?,亦有其影?;槎Y之上,燈籠耀紅,為新人賀喜,祈愿良緣永結(jié);喪禮之中,燈籠素淡,寄哀思,安逝者之靈。其承載著民族的情感與記憶,歷經(jīng)千載,熠熠生輝。
又憶往昔,烽火歲月,紅燈籠亦為希望之征。仁人志士,于暗夜舉燈,以微光引前路,為民族之獨(dú)立、國家之復(fù)興,奮勇前行。其光雖弱,卻能穿透陰霾,照亮人心,匯聚成磅礴之力,改寫歷史之篇章。
今時(shí)今日,紅燈籠依舊裝點(diǎn)人間,無論繁華都市,抑或靜謐鄉(xiāng)村,皆能尋其蹤跡。它見證著時(shí)代的變遷,歲月的流轉(zhuǎn),始終以那一抹溫暖的紅,慰藉著人們的心靈,傳承著民族的精神。
噫吁嚱!紅燈籠,集工藝之美、文化之韻、情感之重于一身,為吾國之珍寶,愿其光輝永耀,福澤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