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咱們再來看歐陽修的《明妃曲兩首》。也叫《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誰將漢女嫁胡兒,風(fēng)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xué)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題目中所提到的王介甫,就是王安石。詩的前兩句點明了匈奴人的生活習(xí)性:他們以鞍馬為家,以打獵為生。哪兒有甘甜的泉水,哪兒有茂盛的草地,他們就去哪兒居住,從來沒有固定的居所。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進一步說明,昭君要去的地方,不僅僅是自然環(huán)境變幻莫測,而且生活上也是動蕩不安的。
第三句寫出了昭君被嫁過去的遭遇:是誰把美貌如花漢家的女兒嫁到匈奴去的???在這里被無情的風(fēng)沙百般摧殘。作者這里提出疑問,是讓咱們自己思考,到底是誰害得昭君遠嫁匈奴,遭了那么多的罪呢?這個人到底是誰???而且還用匈奴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昭君的美貌進行了一番對比。
第四句:昭君騎馬走在草原上,方圓幾十里連一個漢人都碰不到。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只能在馬上自己作曲,彈奏琵琶寄托哀思。她是多么的孤獨啊?這種對故國的思念,又有誰能替她分擔(dān),幫她排解呢?因為實在無人訴說,她也只能把情感都寄托在一首首幽怨的思歸曲中,通過彈琵琶向世人訴說。
接著:時間久了,就連匈奴人聽到琵琶聲,也會發(fā)出一聲長嘆。雖然昭君流落匈奴,最終客死他鄉(xiāng),但她所譜寫的琵琶曲卻傳回了漢宮,成為了宮中眾多女子最愛。她們爭著搶著也要進行演奏,卻沒一個人知道這琵琶曲的主人,當(dāng)年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曲子所表達的又是什么樣的情感呢?這里是用匈奴人和漢人進行對比,意思是就連匈奴人,都比他們更加理解昭君的苦悶!
那些長得纖纖玉手的漢家女子啊,認(rèn)為只要學(xué)好了彈琵琶,就能博得君王寵愛,因此終日待在閨房中,連大門也不出了??!而她們哪里知道天上的黃云是從大漠中飄來,哪里知道這琵琶聲是多么令人斷腸啊!大家想想,作者真的是要批判那些女子嗎?不!他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君王,君王只知道琵琶曲好聽,卻不珍惜昭君出塞的勞動成果,還在那聲色犬馬,歌舞升平呢!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首詩: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耧L(fēng)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
這首詩的翻譯就比較簡單了,前三句也是說,君王痛失美人,因此怒殺毛延壽。但皇帝即使殺了畫工,這件事情也沒有可挽回的余地了。況且這個畫工不也是皇帝您任用的嗎?您就把鍋全讓他自己一個人背???"接著重點來了!"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⒁馑际钦f:皇帝您連眼目前的美丑都分不清,連一個小小畫工都管不住,又如何制服遠在萬里的敵人,保護好自己的國家和百姓呢?昨天王安石還是暗戳戳的批判,今天的歐陽修可就算是明著罵皇帝了,就算放在現(xiàn)代,有幾個人有這份膽量呢?
接著說,漢朝和親本就不是什么高明的計策,女子們也別再用容貌來炫耀自己了。昭君臨走的時候傷心落淚,淚水撒向了枝頭的花朵。日暮時分,狂風(fēng)大作,她和落花一樣,又不知道該漂泊去何方了。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凄涼哀婉的氛圍,使讀者能夠切身體會到,昭君離開故國的痛苦,和漂泊無依的無奈。這一句讓我想起了黛玉《葬花吟》里的那兩句"明媚鮮艷能及時?一朝漂泊難尋覓"還有"獨倚花鋤淚暗撒,撒向空枝見血痕。"不知這昭君撒的淚水是否也是血淚呢?
詩的最后兩句,就是林妹妹抽花簽抽出的那兩句詩了。"紅顏薄命多勝人,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ⅲ|風(fēng)"在咱們古代通常指的是君王。整句話的意思是:越是美麗的女子越是命運多舛,因此昭君不怨恨君王,只是感慨自己命運(原應(yīng)嘆息)。
大家看看王安石和歐陽修的這兩首《明妃曲》都寫出了昭君出塞是為國犧牲的。他們借古喻今,把自己比作昭君,抒發(fā)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批判君王不辨忠奸,終至錯失良才。然而他們對皇帝的忠心始終是無怨無悔。
說完了他們咱們再來看黛玉的《明妃》: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quán)和畀畫工?前兩句似乎化用了,歐陽修的"紅顏勝人多薄命"一句,后兩句則與王安石的"由來意態(tài)畫不成,當(dāng)日枉殺毛延壽"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都認(rèn)為毛延壽的權(quán)利是君王賦予的,因此君王才應(yīng)該承擔(dān)昭君悲劇的主要責(zé)任。
但黛玉抽的花簽偏偏又是歐陽修的最后兩句,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說,我知道自己悲劇命運是誰造成的,但我愿意為他付出所有!我求仁得仁,無怨無悔。原因就是那句"人生樂在相知心"。就是《紅樓夢》中寶黛說的那句"我為的是我的心"。個人認(rèn)為只有寶玉才是黛玉真正的靈魂伴侶,真正的知音!這點我先挖個坑,以后在慢慢講!
而且對于今天歐陽修第一首詩的后半段,拿漢宮統(tǒng)治者對昭君的不理解,不珍視和匈奴對比。對此我想說:不管是昭君也好,《紅樓夢》里的探春,元春,黛玉也好,還是明末的忠臣良將也好,她們或他們只想為自己的國家,自己家族奉獻一切,甚至都不求回報,無怨無悔。但也真心希望統(tǒng)治者或是她們的親人,可以不要辜負(fù)她們,好好的治理國家,能夠分清善惡忠奸,理解她們的付出,珍惜她們的勞動成果。莫要讓這些可憐的人們白白犧牲??!
這就是我今天的所思所想,也肯定有錯誤或是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判,希望大家?guī)臀抑刚?謝謝!馬老師的詩還得等到明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