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想念死亡的感覺我們被他們永遠的關起來了又是我在想,白頭或許不是永恒唯一的答案或許是尸體的腐敗或許是仇與恨是無盡的戰(zhàn)爭所以我們被關起來了他們弄丟了打開牢門的鑰匙或許是被我吞咽了下去和毒藥一同卡在喉嚨內爛在內臟里鐵銹的味道和鮮血一樣你嘗過嗎他們是刺激我麻木大腦皮層唯一的良藥穿著白大褂的人開了藥方他們是醫(yī)生
他們會下地獄 手捏刀鋒的劊子手去了天堂我把門撞開了頭破血流?或許只是幻覺我感受不到疼痛但我不想出去只想在這里發(fā)呆一寸的窗戶踮著腳尖我看見了梵高的病房可這里沒有杏花、春雨而我沒有他的想象力世界是矩形,黑白,萬事皆是是線性,我不相信輪回
死亡是唯一的出口 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他們又來了,他們走了他們回來了,他們離開了頌歌變成哀樂在你出生的那天或許我們都不曾存在過只是心跳脈搏?猝死病死安樂死?
?我每天都在咀嚼?死亡的滋味,各色的藥,只讓人覺著新鮮
如果它離開我的大腦片刻那我就是在想你。
有無相生,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就像陰影只在光照射的地方出現(xiàn),光越強烈,陰影越明顯。當我們生出強烈的渴望,想要得到,必然會相對地生出強烈的恐懼,害怕得不到。經常對事情的結果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相對地就產生了達不到預期的焦慮。且因為不切實際,過往的結果往往無法讓我們滿意,一再的失敗和落差就總讓人難以接受。這時,完美主義這種“安全”的策略就出現(xiàn)了。只要把事情保持在“一切皆有可能”的狀態(tài)下就好了——永遠有可能成功,永遠不可能失敗。保護了對全能自我的幻想,也規(guī)避了任何可能的風險。因為根本沒行動,或者只做無關痛癢的行動,比如在最后的DDL極限趕任務:成功了——原來我能在這么短時間完成挑戰(zhàn),我真厲害(下次繼續(xù)壓縮時間);失敗了——是因為時間不夠我才沒做好、沒做完,不是我能力不足。為什么因為太想做好,所以就越怕做不好。根本原因是把自我價值綁定在事情的成敗上了:那么想做好事情,是想以此證明、認可、提高自己的價值認同感。那么害怕做不好這件事情,是因為失敗會摧毀自我價值感。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這個事實——事情的結果并不會影響人的價值高低。人是衡量萬物的,而不是被萬物所衡量;人不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是利用工具完成任務;人不是完不成任務就沒有價值的客體,而是一切任務服務的主體。人也不會因為擁有外物而產生價值上的變化。如有多少資產、有多名貴的奢侈品,有多少閃亮的頭銜——這些都是人定的價值標準。認可這些標準的人是被另一些人制定的價值標準馴服了。諸如成績和證書也只是人定的標準,為了社會運轉的篩選和分配,但終究無法涵蓋人無限的潛力。根據這種單薄的標準去判斷甚至否定一個人的是反客為主。備考復盤備考到中后期的時候,處于一種折磨的狀態(tài),每推進一步都很費心力。這和剛開始備考時完全不一樣。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特別是備考到最后一個月時,狀態(tài)最差,我好像在害怕。最后幾天,我抱著“只要熬過最后這個時刻就算勝利”的念頭終于說服“自己”,開始了沖刺。在考場的時候我倒沒有焦慮,反而有一種終于解脫的欣喜。我想主要原因是拉長了戰(zhàn)線,一開始的目標變得模糊,對結果的高期待情緒消退。情緒驅動的行為模式最要命的就是持久戰(zhàn),三分鐘熱度只有三分鐘。一開始,越發(fā)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固然能帶來超常的激情和動力,讓人覺得困難不過爾爾,可時間不斷消磨,焦慮如同海浪一遍一遍沖刷幻想,漏出現(xiàn)實嶙峋的礁石?;孟敫静皇侵苯訋泔w到目的地的翅膀,只是一層蒙在眼前的霧氣?,F(xiàn)實是腳底的石頭,踩上去,磨出血,才發(fā)現(xiàn)坎坷崎嶇才是常態(tài),需要一步一步咬牙邁過。最后發(fā)現(xiàn),真正能支撐你走完這段路的,不是最初的幻想,也不是終點的掌聲,而是路途的風景。前兩者是短暫的驚喜,后者才是長久的滿足。心態(tài)問題關于焦慮備考就是做攻略,推演boss的打法,多學一點就能多上一個buff,沒做好再練就好。開考才是真正開戰(zhàn)。災難、問題還沒發(fā)生的時候就焦慮、退縮,如同boss還沒亮血條,就各種交技能把藍耗光,等真正交手的時候,你已經精疲力盡了。而且,只要你不焦慮,焦慮就是你的朋友,它會幫你擊敗那些焦慮的對手。
關于拖延怎么降低拖延的影響:能救一點是一點了,能學一點是一點了,能做一點是一點了。
關于啟示心態(tài)把自己遇到的一切事物都視為一種啟示,想想,世界在啟發(fā)或提示我什么?剛開始備考,我會想,我推了一年,是不是晚了?我還有以前那種心態(tài)嗎?但又有一個念頭出來:也許是去年的考試比較難,老天爺讓我晚一年考。在考完后,大家也都覺得今年不難,我在想:這是好事嗎?題出得容易意味著對所有人都容易,那么比的其實就是基本功扎不扎實了。難與易應該是題偏與不偏。又如,如果考得上想去的學校,是想讓我去哪,考不上想去的,又是想讓我去哪?;蚴前l(fā)現(xiàn),我曾覺得獨一份的思考角度,早就被前人更精辟地表達出來。一開始總覺得惆悵,自己看的書少了,我的想法也并不獨特。但后來能轉念想,有個人和自己想法相似,也算某種知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