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暴雨突襲山區(qū),沖毀了連接村寨的唯一木橋。嘉接到村長電話時,正在老街籌備新一期手藝課堂。聽筒里夾雜著雨聲的呼救,讓他想起童年時被洪水圍困的夜晚,奶奶攥著他的手說:"再大的風(fēng)雨,熬過去就是晴天。"
連夜組織的救援隊帶著發(fā)電機、防水布和維修工具出發(fā)。盤山公路多處塌方,大巴車在泥濘中艱難前行,輪胎打滑時,女孩突然唱起那首奶奶教的民謠,二十多個員工跟著和聲,歌聲穿透雨幕,像一束光劈開黑暗。當(dāng)他們渾身濕透地抵達村寨,發(fā)現(xiàn)祠堂里的孩子們正舉著自制的火把,把煙盒紙折成的小船放在積水里,說是要"載希望過河"。
搶修電路的七天七夜,嘉和員工們輪流值守。老王的工具箱被雨水泡壞,他就用麻繩捆著零件繼續(xù)作業(yè);阿明的縫紉機進了水,村民們自發(fā)送來干稻草烘烤。羊角辮女孩每天帶著山莓跑來,把紅繩系在每個人手腕上:"阿婆說紅繩能綁住好運!"
第八日黎明,當(dāng)?shù)谝豢|電流重新點亮祠堂的燈泡,全村人圍在臨時搭建的竹橋上歡呼。嘉望著橋頭新立的木牌——上面用炭筆歪歪扭扭寫著"暖光橋"三個字,忽然發(fā)現(xiàn)村民們自發(fā)組成的人墻,正托舉著縫紉機、工具箱和向日葵筆記本,像傳遞接力棒般將物資送到對岸。
回廠后的第三個月,山區(qū)寄來包裹。褪色的煙盒紙包裹著山核桃,還有本畫滿向日葵的日記。羊角辮女孩寫道:"那天洪水沖毀了所有課本,但你們教我們用樹枝在地上寫字,用野花計算加減?,F(xiàn)在我們學(xué)會了修手電筒,還教阿婆用太陽能板燒水!"照片里,孩子們舉著自制的電子鐘表,身后是用廢木料搭建的"小暖光學(xué)堂"。
深夜的辦公室,嘉撫摸著抽屜里那半盒煙盒紙,上面新增了許多密密麻麻的記錄:山區(qū)學(xué)校的維修需求、村民的手工藝品訂單、員工們的支教排班表。窗外,老街的槐樹又抽出新芽,暖光鋪子的燈籠在風(fēng)中搖晃,將"初心"二字的影子投在石板路上。他知道,堅持的意義,從來不是獨自發(fā)光,而是讓每個在困境中掙扎的人,都能握住屬于自己的火種,讓希望的光芒,一代又一代,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