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盛世,民風淳樸,國泰民安。我們?nèi)裟苤噩F(xiàn)那樣的治世,豈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李淵欣慰地笑了:"好一個'唐'字!為父正有此意。"
父子相視而笑,心照不宣。
武德元年正月初一,李淵在長安太極宮即皇帝位,國號唐,改元武德,追尊父親為景皇帝,自己為高祖神堯皇帝。
李淵站在太極殿上,俯視下方的文武百官,想起了那個雨夜,自己從湖中爬出,濕漉漉地坐在岸邊的情景。
那時的他,被廷杖打得體無膚,被刺客逼得跳河自盡,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一條命和滿腹的疑問。
而如今,他已經(jīng)是一國之君,開創(chuàng)了新的王朝。
但李淵知道,這僅僅是開始。天下尚未統(tǒng)一,各地割據(jù)勢力仍然盤踞一方。要想真正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路途還很漫長。
隨后的日子里,李淵命李世民為秦王,總領(lǐng)軍事,四處征伐。不出兩年,關(guān)中地區(qū)便盡歸唐朝掌握。
李世民率軍東征西討,屢建奇功。他聲稱:"我為父分憂,為民除害,不計個人得失。"但李淵心知肚明,兒子的每一次勝利,不僅是為唐朝開疆拓土,也是在為自己積累威望和軍功。
李淵開始思考自己的帝王之道。他深知,楊廣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在于不顧民生,窮兵黷武。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最重要的是休養(yǎng)生息,振興經(jīng)濟。
于是,李淵頒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他大幅減免賦稅,鼓勵農(nóng)桑,廢除苛政,簡化刑罰,重建學校,提拔賢才。
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成效。民眾安居樂業(yè),市場繁榮,學風鼎盛。百姓紛紛稱頌唐高祖的仁政。
但李淵心中始終有一個憂慮:如何處理好自己的諸子關(guān)系?
李建成是長子,按理應當繼承皇位。但李世民戰(zhàn)功赫赫,威望極高,軍中將士多擁護他。二子的矛盾日益尖銳,讓李淵夜不能寐。
一天,李淵將李世民單獨召入內(nèi)殿。
"世民,為父有一事相問。"
"父皇請講。"
"你對大唐未來,有何看法?"
李世民沉思片刻,回答:"兒臣認為,大唐當以民為本,以德治國。減輕賦稅,休養(yǎng)生息;善制度,任用賢才;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如此,必能開創(chuàng)千秋偉業(yè)!"
李淵點點頭:"好!這正是為父所期望的。那么,你認為,誰最適合繼承這一偉業(yè)?"
李世民一愣,隨即垂首:"這是家國大事,當由父皇決斷。"
李淵意味深長地看了兒子一眼:"記住你今天的話。大唐的未來,需要的是一個有遠見、有胸懷、有魄力的君主。"
李世民離開后,李淵長嘆一聲。他知道,這個問題,終究要有一個答案。
武德九年六月,長安城內(nèi)發(fā)生了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fā)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隨后逼迫李淵退位。
李淵在得知這一消息后,并沒有表現(xiàn)出人們預期的震怒,而是陷入了長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