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對中年夫婦也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以“親戚”或者“朋友”的身份。他們需要在公眾場合表現(xiàn)出和孩子的親密,以應(yīng)對可能的觀察。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陳默和李悅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應(yīng)對制度的抽查和復(fù)核上。他們需要確保一切看起來都“合法”,都在符合規(guī)定。
他們忙于工作,忙于維護這個復(fù)雜的謊言,反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情感投入。
而那對“掛名父母”,因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反而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帶著孩子去公園玩,給孩子講故事,孩子生病時,他們也會第一時間趕來照顧。
漸漸地,孩子和這對“掛名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孩子更愿意和他們親近,更依賴他們。
陳默和李悅看著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們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但孩子最親近的卻是別人。
有一次,孩子生病了,高燒不退。陳默和李悅心急如焚,但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們不能帶孩子去離家最近的醫(yī)院,只能去那對“掛名父母”居住區(qū)域的指定醫(yī)院。
在醫(yī)院里,“掛名父母”熟練地辦理著各種手續(xù),照顧著孩子。陳默和李悅站在一旁,感覺自己像是個旁觀者。
孩子燒退后,迷迷糊糊地喊著“爸爸媽媽”,喊的卻是那對“掛名父母”。陳默和李悅聽到后,心里像被針扎了一樣疼。
他們試圖和孩子親近,但孩子似乎更習(xí)慣和“掛名父母”待在一起。他們給孩子買玩具,買衣服,但孩子好像更喜歡“掛名父母”親手做的東西。
這種情感上的疏離讓陳默和李悅感到沮喪和無力。他們?yōu)榱撕⒆樱瑸榱嗽谶@個城市生活得更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在最根本的情感層面,與孩子漸行漸遠。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開始注意到一些異常。為什么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的關(guān)系這么奇怪?為什么他的名字總是和“叔叔阿姨”連在一起?
他開始問一些讓陳默和李悅難以回答的問題。他們支支吾吾,試圖用各種謊言來掩蓋真相。
但孩子越來越聰明,他開始自己尋找答案。他在網(wǎng)上搜索,在學(xué)校里觀察,慢慢地,他拼湊出了事情的真相。
當他得知自己是登記在別人名下時,他感到震驚,憤怒,以及深深的背叛。
他跑去質(zhì)問陳默和李悅。
“你們?yōu)槭裁匆@么做?”他哭著問,“我不是你們的孩子嗎?為什么要把我給別人?”
陳默和李悅試圖解釋,他們說這是為了他好,為了他能享受到更好的資源。
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他們的解釋蒼白無力,充滿了謊言。
“你們根本不愛我!”孩子喊道,“你們只愛你們自己!”
這句話像一道閃電,擊中了陳默和李悅。他們意識到,他們?yōu)榱司S護那個虛假的身份,為了在制度下生存,已經(jīng)全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