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元聞言,不以為意,笑道:"道長高明,只是小生向來信命不信卦,此言姑妄聽之。"清虛道長見他如此,也不再多言,只是嘆了口氣,吩咐童子擺下酒席,與張世元暢飲起來。二人談詩論道,相談甚歡,不覺已是日暮時分。
張世元告辭離去,清虛道長送他到觀門外,忽然低聲道:"先生若遇難事,可來游仙觀尋老道,或可助你一臂之力。"張世元點頭稱謝,拱手而別。
卻說張世元離開游仙觀,回到長安城內自己所住的簡陋寓所。他本是名門之后,奈何家道中落,如今只能租住在一間破舊的院落中。張世元推門而入,只見案上的油燈微微閃爍,一封信箋靜靜地放在桌上。張世元拆開一看,竟是遠在洛陽的好友李明遠所寄,說是洛陽知府楊大人愛才如命,聞張世元文名,欲邀他前去做個幕僚。張世元看罷大喜,想道:"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機會,何不收拾行裝,明日便起程前往洛陽?"
第二日一早,張世元收拾好簡單的行李,準備啟程赴洛陽。正當他鎖門欲行時,忽聽巷口傳來一陣喧嘩聲。只見一群衙役打扮的人,押著一名少年向這邊走來。張世元仔細一看,不由大吃一驚,那少年不是別人,正是他同窗摯友周文華的獨子周明。周明見到張世元,掙扎著喊道:"張叔叔救我!"張世元聞言,急忙上前詢問:"這是怎么回事?周明犯了什么罪?"
為首的衙役冷笑道:"這小子偷了金玉樓的玉如意,被人當場抓住,罪證確鑿。我等正要押他去見官呢。"張世元道:"此事定有誤會,這孩子家教甚嚴,斷不會做出這等事來。"衙役不耐煩道:"是與不是,到了公堂上自有定論。你若再阻攔,小心連你一起拿了去!"
張世元無奈,只得先回到寓所,思索對策。他與周家交情深厚,周文華早年因病去世,臨終前將兒子托付給他。如今周明蒙冤,他豈能坐視不理?想到此處,張世元決定暫緩赴洛陽之行,先去縣衙了解情況。
張世元來到縣衙,通過關系得知,周明確實被指控偷竊玉如意,但案情頗為蹊蹺。那玉如意乃是金玉樓東家薛大富的心愛之物,價值連城。薛大富聲稱親眼看見周明偷走玉如意,還有兩名店伙計作證。但周明卻一口咬定自己清白,說是被人陷害。
張世元對周明為人了解,知道他斷不會做出這等事來。于是,他決定四處打探,查明真相。經過多方周折,張世元終于發(fā)現,那薛大富與周家有舊怨,此事很可能是薛大富設計陷害。但無奈證據不足,難以洗清周明的冤屈。
正當張世元一籌莫展之際,他忽然想起清虛道長臨別時的話。于是,他馬不停蹄地趕往游仙觀,將此事一一告知清虛道長。
清虛道長聽,沉吟片刻,道:"此事蹊蹺,恐怕另有隱情。老道倒有一計,或可助你一臂之力。"說罷,他命童子取來一本古籍,翻到某頁,指給張世元看:"你且看這上面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