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張世元在官場浮沉多年后,功成名就,卻始終牢記著那段奇異的經(jīng)歷。他時常前往游仙觀,與清虛道長暢談人生,探討天道。直到暮年,他辭官歸隱,選擇在游仙觀附近筑屋而居,每日讀書吟詩,過著恬淡閑適的生活。
一日,年邁的張世元夢見自己又回到了當年的情景,見到了魏子衿。魏子衿對他笑道:"前塵往事,已成云煙。你我今世之緣,也將盡矣。后會有期,來世再見。"張世元從夢中醒來,感慨萬千,寫下最后一首詩《夢醒》:
"一夢千年事,醒來淚滿襟。
前塵皆已遠,后世待重尋。
紅塵多少事,白首幾多情。
但愿來生路,相逢是故人。"
寫這首詩后不久,張世元安詳離世。人們按照他的遺愿,將他安葬在游仙觀附近的山坡上,墓前種下一棵桃樹,象征著來世的希望和重逢。
清虛道長在張世元的葬禮上,將那方玉璧放在了他的墓前,輕聲道:"世元,你此生已了卻前塵,他生或有新緣。這玉璧承載著魏子衿的靈魂,或許在某個時刻,你們會以新的身份再次相逢。"說罷,清虛道長轉(zhuǎn)身離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如梭。游仙觀依舊矗立在長安城外,見證著無數(shù)人的悲歡離合。而那個關(guān)于玉璧、玉硯的傳說,也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有好事者甚至編成戲文,在市井間演出,引得觀者唏噓不已。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游仙觀迎來了一位新的住客,是一位名叫李明遠的年輕人。他曾是張世元的學(xué)生,在老師去世后,決定來游仙觀尋求心靈的慰藉。李明遠在觀中發(fā)現(xiàn)了張世元留下的那些詩稿和《魏子衿傳》的抄本,便決定將這些故事整理成書,取名為《玉璧緣》。
書成之后,李明遠將其交給楊夢華的后人楊子敬,請他出資刊印。楊子敬看書稿,感慨萬千,欣然應(yīng)允?!队耔稻墶穯柺篮螅芸靷鞅榱碎L安城,人們紛紛被這個跨越百年的故事所感動。
書中最后記載,清虛道長離開游仙觀前,曾對李明遠說:"世間萬物,皆有其緣。人與人的相遇,或喜或悲,皆是前世注定。張世元與魏子衿的故事,看似結(jié)束,實則未。待到緣分再至?xí)r,故事將會有新的篇章。"
李明遠不解其意,問道:"道長此言何意?"清虛道長笑而不答,只是指著天上的明月,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切皆是幻象,唯有那永恒不變的真心,才是我們穿越時空的指引。"
李明遠似懂非懂,將這段話也記入了書中。后人讀到這里,常常感慨不已,認為這是清虛道長對人生的一種啟示。
多年后,李明遠已是垂暮之年,他來到張世元的墓前,發(fā)現(xiàn)那方玉璧已經(jīng)不見,而墓前的桃樹卻長得異常茂盛,每年開花結(jié)果,甚是美麗。李明遠仰望天空,忽然明白了清虛道長當年的話。他微微一笑,輕聲道:"師父,您與魏公子的緣分,或許在下一世已經(jīng)續(xù)上了。墓前桃樹,年年花開,生生不息,正如您二位的靈魂,永遠在這世間輪回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