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zhàn)是中國抗戰(zhàn)史上一場具有關鍵意義的戰(zhàn)役。作為中日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首場大規(guī)模會戰(zhàn),它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狂妄計劃,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場戰(zhàn)役持續(xù)三個月,中日雙方投入兵力近百萬,中國精銳部隊在此役中損失殆盡。在上海這片寸土必爭的戰(zhàn)場上,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得到了最為壯烈的體現(xiàn)。
然而,每一場戰(zhàn)爭背后都有無數鮮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比冰冷的軍事記錄更能揭示歷史的本質。
1
長城抗戰(zhàn)失利后的第三個月,北平城籠罩在一片詭異的平靜中。
林少校站在使館區(qū)的街角,注視著不遠處巡邏的日本憲兵。自從冀察政務委員會接管了北平城防,這些日本兵的囂張氣焰與日俱增。他們穿行在這座古老城市的大街小巷,宛如一群踏入無主之地的征服者。
"組長,接頭人到了。"身旁的下屬低聲提醒。
林少校抬頭看了看天色,七月的傍晚,天空依然透著微光。他整了整便裝,裝作若無其事地踱步到附近一家茶館門口。
茶館里人不多,大多是三三兩兩的客人,談話聲壓得很低。林少校徑直走向西側角落的一張桌子,那里坐著一個身著灰色中山裝的中年人。
"久違了,老師。"林少校輕聲說道,同時警惕地掃視四周。
被稱為老師的人抬起頭,臉上的皺紋比上次見面時更深了。他是北平大學的歷史教授徐明,也是軍統(tǒng)在北平城內的重要情報員。
"坐吧,已經安排妥當了。"徐明示意林少校坐下,隨后親自為他斟了一杯茶。
茶香裊裊升起,林少校卻無心品茗。"華北的情況比我們預想的更糟,日軍已經在河北省大肆活動,而且有可靠情報表明,他們正在策劃一次大的軍事行動。"
徐明微微點頭。"不止于此。據我所知,日軍駐屯軍司令部已經制定了詳細的北平接管計劃,只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冀察當局那些人,早已秘密投靠了日本人。"
林少校握緊了拳頭,指節(jié)泛白。此行北上,他帶著軍事委員會的密令——評估華北局勢,為可能到來的更大規(guī)模沖突做準備。
"盧溝橋附近駐扎的是什么部隊?"林少校突然問道。
"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馮治安的三十七師和佟麟閣的一三二師輪流駐防。"徐明放下茶杯,"說起來,馮治安和佟麟閣都是直系老人,對****忠心耿耿,但宋哲元就難說了..."
林少校若有所思。二十九軍雖然裝備不如中央軍精良,但大多是北方漢子,吃苦耐勞,戰(zhàn)斗意志堅強。若日軍真要在北平附近挑釁,二十九軍不會輕易屈服。
"情報顯示,日軍近日頻繁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所謂的'軍事演習',而且越發(fā)接近我軍駐地。"徐明壓低聲音,"長沙會議后,委員長的態(tài)度你也知道,'攘外必先安內',現(xiàn)在還不是與日本人攤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