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是做什么工作的?"丈母娘在晚飯桌上直接問道。
"媽,我不是告訴過您嗎,他在出版社做編輯,還寫小說。"曉晨回答。
"編輯?就是改改別人的文章?月薪多少?"
我正要回答,曉晨搶先道:"媽,他有固定工資,還有稿費收入,而且他的小說在業(yè)內很有名氣。"
丈母娘輕輕點頭:"那房子準備怎么解決?"
"我們打算貸款買,首付我攢了一些,哲哥也有一部分。"曉晨說。
"就你們兩個人的工資,在南京買房,夠嗎?"丈母娘話里有話。
飯后,岳父單獨找我聊天,意味深長地說:"年輕人有追求很好,但生活是現實的,尤其是結婚后。曉晨從小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苦。"
"叔叔,我會努力給曉晨好的生活。"我鄭重承諾。
"希望如此。"岳父拍了拍我的肩膀。
婚禮很簡單,在我的堅持下,沒有大操大辦。我父母從老家趕來,帶了家鄉(xiāng)特產和他們積攢的兩萬塊錢。丈母娘看到那些土特產時皺了皺眉,但什么也沒說。
新婚之后,我們靠兩人的積蓄和父母的資助,在江寧買了一套八十多平的小兩居。為了還貸款,我開始加大寫作力度,接編外的稿子,周末也不休息。曉晨的工作也很忙,常常加班到深夜。
事業(yè)上,我有了一些小突破。我的短篇小說集出版了,獲得了一個新人文學獎,還接到了一家出版社的長篇小說約稿。我辭去了編輯工作,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曉晨很支持我的決定:"你一直想做專職創(chuàng)作,現在機會來了,一定要把握住。"
可丈母娘聽說后卻大為不滿:"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去當什么作家?這年頭誰還靠寫小說吃飯?"
我試圖解釋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意義,但丈母娘只關心一個問題:"沒有固定工資,你拿什么養(yǎng)家?"
曉晨懷孕后,矛盾逐漸增多。我需要安靜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但丈母娘幾乎每周都來"探望",并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提出各種意見。
"這么熱的天,孕婦不能開空調,對胎兒不好。"丈母娘堅持。
"媽,醫(yī)生說適度開空調沒關系的。"曉晨小聲反駁。
"你聽誰的?醫(yī)生還是你媽的?"丈母娘不依不饒。
我只能躲進書房,戴上耳機寫作,但效率大不如前。
蘇蘇出生后,生活節(jié)奏全被打亂了。我的創(chuàng)作時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約稿的長篇小說一拖再拖。出版社開始發(fā)催稿函,甚至威脅要收回預付款。
與此同時,曉晨的母親搬來和我們同住,理由是幫忙照顧孩子。她對我的職業(yè)選擇的懷疑演變成了明顯的輕視。
"女婿啊,我聽說你們文學界最近怎么樣?"一次晚飯時,丈母娘突然問道。
"還好,各自創(chuàng)作。"我簡短回答。
"我同事的兒子也喜歡寫東西,但人家是在報社上班,有固定收入,寫作是業(yè)余的。這樣多好,萬一寫不出來,不也有飯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