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霓虹閃爍著精致與浮躁,當短視頻里的流量密碼被反復拆解,西湖區(qū)后陡門58號的142畝土地上,一個扎著臟辮、笑容明亮的少年正彎腰拔除雜草。王一珩,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少年,帶著未脫的稚氣與初生牛犢的莽撞,在《種地吧》的鏡頭里完成了一場關于土地、汗水與成長的成人禮。他像一株迎著烈日瘋長的玉米,用最本真的生命力,在泥土與星光的見證下,寫下了屬于Z世代的青春注腳。
一、從直播間到稻田:少年的"叛逆"選擇
王一珩的故事,始于一場看似偶然的奔赴。2022年深秋,剛成年的他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是繼續(xù)在鏡頭前做光鮮亮麗的主播,還是接受一檔"把十個少年扔在地里種地"的綜藝邀約?彼時的他,對農耕的全部認知或許僅限于課本里的"春種秋收",對后陡門58號的想象,大概也抵不過直播間里虛擬禮物的絢爛。但骨子里的冒險精神讓他做出了選擇:"我想看看真實的土地長什么樣。"
初到后陡門的那個清晨,薄霧還沒散盡,王一珩踩著沾滿露水的田埂,望著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突然意識到"種地"不是劇本里的浪漫橋段。布滿灰塵的倉庫里,借來的床墊散發(fā)著霉味,墻角的蜘蛛在結網,不知名的小蟲子從腳邊竄過。當導演組宣布"七天收割八塊田的水稻,收入就是你們的啟動資金"時,這個習慣了用濾鏡修飾生活的少年,第一次直面了現實的粗糲。
第一天割水稻,他握著鐮刀的手磨出了水泡,彎腰的動作重復到腰脊發(fā)僵,汗水順著額角流進眼睛里,澀得生疼。傍晚收工時,他的白T恤沾滿泥點,臟辮上纏著稻穗,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來。鏡頭掃過他的臉,沒有抱怨,只有一種新奇的茫然:"原來一碗米飯要費這么大勁。"那晚,他躺在吱呀作響的木板床上,聽著窗外的蟲鳴,第一次覺得直播間里的喧囂那么遙遠。
二、泥土里的成長:從"小白"到"農活小能手"
農耕從不會因為年齡而手下留情。在后陡門的日子里,王一珩的成長軌跡被清晰地刻在四季的更迭里。春天播種時,他跟著老農學握犁,牛不聽話地往田埂上竄,他被拖拽著在泥地里摔了好幾個跟頭,爬起來時滿身泥漿,卻咧著嘴笑:"原來牛也有脾氣。"夏天灌溉時,他跳進及腰的水渠清理堵塞的雜物,水草纏住腳踝,螞蟥悄悄爬上小腿,他嚇得尖叫,卻還是堅持把活干完,事后對著鏡頭炫耀:"我現在敢抓螞蟥了!"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建羊圈。十個人要在三天內搭起一座能容納幾十只羊的棚子,王一珩主動攬下鋸木頭的活。他握著沉重的電鋸,手被震得發(fā)麻,木屑飛進眼睛里,他就用袖子擦擦繼續(xù)干。有次電鋸跑偏,差點鋸到手指,旁邊的兄弟嚇得臉色發(fā)白,他卻故作輕松地說:"沒事沒事,我反應快。"那天深夜,羊圈的框架終于立了起來,他靠在木柱上,看著滿天繁星,突然哼起了自己寫的歌:"木頭會發(fā)芽,汗水會開花..."
他的改變不止在農活上。剛來時,他總把"好累""好難"掛在嘴邊,遇到一點挫折就想偷懶。可當看到兄弟們頂著暴雨搶收小麥,看到李耕耘累得在田埂上睡著,看到鷺卓為了救活枯萎的玫瑰蹲在田里研究到深夜,他慢慢明白了"責任"兩個字的分量。有次搬運三十噸有機肥,卡車陷在泥里,大家喊著號子推車,王一珩在最前面,肩膀被繩子勒出紅痕,卻咬著牙不肯松手。那天晚上,他在日記里寫:"原來力氣是攢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
三、少年氣的底色:真誠與熱烈
王一珩的動人之處,在于他從未刻意隱藏自己的棱角。他會因為沒做好農活而偷偷抹眼淚,會因為兄弟們的玩笑而臉紅,會在吃到自己種的黃瓜時開心得跳起來。有次給小羊接生,他笨手笨腳地幫母羊擦身體,小羊羔剛出生就往他懷里鉆,他小心翼翼地抱著,眼睛亮得像星星:"它好像認識我。"那天他給家里打電話,聲音帶著哭腔:"媽,我今天當舅舅了,小羊好可愛。"
他的音樂才華也在田埂上綻放。休息時,他總抱著吉他坐在麥垛上寫歌,歌詞里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稻草人在站崗""拖拉機在歌唱"這樣樸素的意象。那首《后陡門的夏》,他寫了整整三個月,從春播寫到秋收,歌詞改了十幾遍。錄制那天,兄弟們圍坐在篝火旁,他彈著吉他,聲音有點抖:"風拂過麥浪,我們在成長..."唱到最后,所有人都紅了眼眶。后來這首歌在網上火了,有人說"聽到了青春的聲音",王一珩卻撓撓頭:"我只是把看到的寫下來了。"
他和兄弟們的情誼,是后陡門最溫暖的光。有次他發(fā)高燒,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趙一博凌晨冒雨去鎮(zhèn)上買藥,陳少熙守在床邊給他擦額頭,何浩楠學著煮姜湯,結果差點把鍋燒糊。醒來時看到大家圍著他,他鼻子一酸:"我沒事,別耽誤干活。"秋收時他負責駕駛收割機,第一次操作時緊張得手心冒汗,兄弟們就在田埂上跟著機器跑,大聲給他喊加油。那些一起在田里打滾、在倉庫里搶飯、在星空下聊天的瞬間,成了他最珍貴的記憶。
四、土地的饋贈:重新理解"平凡"與"偉大"
四百天的農耕生活,像一場漫長的修行。離開后陡門那天,王一珩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土地:春天種下的玉米已經收割,夏天搭的羊圈里小羊羔長成了大羊,秋天種的小麥冒出了綠芽,冬天修的水渠在陽光下閃著光。他突然明白,所謂成長,不是變得有多厲害,而是學會在平凡里找到意義。
回到城市后,他變了很多。以前出門必帶的化妝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曬黑的皮膚和結實的胳膊;以前朋友圈里全是精致的自拍,現在卻塞滿了農作物的生長記錄;以前總說"要成為頂流",現在卻常說"想回去看看我的麥子"。有次采訪,記者問他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他想了想說:"我知道了一碗飯的重量,也知道了認真做事的人,土地不會虧待。"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常常在王一珩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都曾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又焦慮;我們都曾覺得平凡是件可怕的事,總想著要"與眾不同"??赏跻荤裼盟慕洑v告訴我們:青春不必非得轟轟烈烈,在田埂上認真插秧的人,和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人一樣值得被看見。那些流過的汗、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終會像種子一樣,在時光里開出花來。
如今的后陡門58號,已經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原鄉(xiāng)"。那個扎著臟辮的少年,終究在土地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而我們,也在他的故事里,看到了青春最本真的模樣:熱烈、真誠,且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