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shí)維上古,天下尚處于鴻蒙初辟之境,江河湖澤尚未完全馴服,草木禽獸與人類雜處。在冀州之野,有一山名曰歷山,林木蔥蘢,山泉叮咚。山腳下,散落著幾處簡陋的茅舍,其中一戶,便是瞽叟之家。
瞽叟,名如其人,目不能視。他的第一任妻子早逝,留下一子,名曰重華。重華生而有異相,雙瞳仁,故又謂舜。后妻壬女進(jìn)門,又誕一子,名象。自象出生后,這個(gè)家的天平便徹底傾斜了。壬女貌美而心狠,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著將家產(chǎn)乃至未來所有的好處,都堆到親生兒子象身上。瞽叟雖盲,卻耳根極軟,偏聽壬女讒言,對舜也日漸冷淡,甚至?xí)r常苛責(zé)。
舜自幼便懂得察言觀色,更兼心性仁厚,雖身處如此境地,卻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他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擔(dān)水劈柴,侍奉父母洗漱,然后扛起農(nóng)具,前往歷山耕種。歷山的土地并不算肥沃,且多有石塊,耕種不易。但舜從不偷懶,他揮汗如雨,一鋤一鎬,硬生生在山坡上開出幾片良田。
“重華,你看你那弟弟象,今日又抓了只肥兔子,晚上可有肉吃了!”壬女的聲音尖利,帶著毫不掩飾的炫耀,“你呢?整日在地里刨食,也不見你拿回什么像樣的東西!”
舜剛從地里回來,衣衫被汗水浸透,肩上扛著一捆新割的牧草,聞言只是恭順地應(yīng)了一聲:“母親,地里的粟米快熟了,過幾日便能打下新糧,給您和父親嘗鮮?!?/p>
象在一旁斜睨著舜,嘴角撇著:“哥,你就知道種地,真沒出息。你看我,弓馬嫻熟,以后定能做大事!”
舜只是淡淡一笑,將牧草放下,又去準(zhǔn)備喂牲口。他知道,與他們爭辯毫無意義。與其浪費(fèi)口舌,不如多做些實(shí)事。
然而,壬女和象的惡意,并未因舜的忍讓而收斂,反而愈演愈烈。他們見舜在歷山耕種漸漸有了起色,鄰里都稱贊舜的勤勞能干,心中更是嫉妒。一日,壬女?dāng)x掇瞽叟,讓舜去修補(bǔ)糧倉的屋頂。那糧倉年久失修,屋頂陡峭,本就危險(xiǎn)。
舜明知可能有詐,但父命難違,還是帶上梯子和茅草,爬上了糧倉。他剛在屋頂站穩(wěn),低頭便看見壬女和象在下面,正合力將梯子搬走,臉上帶著陰險(xiǎn)的笑容。緊接著,他聞到了一股刺鼻的氣味——是火把!
“父親!母親!你們做什么?”舜驚呼,心中一沉。
“重華,你就安心去吧!這糧倉歸象了!”壬女尖聲叫道,將火把扔向糧倉的木柱。
火焰“騰”地一下竄起,濃煙滾滾,瞬間將舜包圍。熱浪灼人,茅草屋頂開始噼啪作響。舜心中劇痛,他不明白,為何骨肉至親竟能如此狠毒。但他沒有時(shí)間悲傷,求生的本能讓他迅速冷靜下來。他環(huán)顧四周,見屋頂有兩捆剛剛鋪好的茅草,急中生智,將茅草捆在身上,做成簡易的緩沖,然后閉上眼睛,朝著糧倉旁一片茂密的草叢縱身躍下。
“噗通”一聲,舜重重摔在草叢中,雖被茅草緩沖了不少力道,仍摔得七葷八素,肋骨隱隱作痛。但他顧不上疼痛,連滾帶爬地遠(yuǎn)離了燃燒的糧倉。身后,是壬女和象驚愕的叫聲,以及瞽叟茫然的呼喊。
舜沒有回頭,他拖著受傷的身體,走到河邊,用冷水洗去臉上的煙灰和血跡。望著水中自己狼狽的倒影,那雙異于常人的重瞳里,沒有怨恨,只有深深的疲憊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悲哀。他不明白,為何仁愛之心,換不來親情的溫暖?
然而,磨難并未讓舜沉淪。他只是換了個(gè)地方,繼續(xù)在歷山耕種。他的德行,如同山間的清泉,清澈而堅(jiān)定。他耕種時(shí),見農(nóng)夫們?yōu)榱颂锝鐮幊常阒鲃?dòng)讓出自己的田地,化解糾紛;他去雷澤捕魚,見年輕漁夫爭搶有利的漁場,便主動(dòng)退到水流湍急之處,以自己的行動(dòng)教導(dǎo)大家謙讓;他到河濱制作陶器,見匠人粗制濫造,便悉心鉆研技藝,做出的陶器堅(jiān)實(shí)耐用,遠(yuǎn)近聞名。
漸漸地,“舜”這個(gè)名字,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傳揚(yáng)開來。人們說,歷山有個(gè)叫舜的青年,孝順父母(盡管世人不知其背后的苦楚),仁愛待人,智慧過人,所到之處,百姓皆受其德化,鄰里和睦,風(fēng)氣清正。
此時(shí)的天下共主,乃是帝堯。堯已在位七十載,須發(fā)皆白,雖精神矍鑠,但也開始思索繼承人的問題。他的兒子丹朱,性情粗野,多行不法,實(shí)非治國之才。于是,堯遍訪諸侯,詢問誰可繼承大位。
“陛下,”四岳(四方諸侯之長)上前奏道,“民間有一賢士,名曰舜,其德能昭著,百姓莫不聞之敬仰。臣等以為,可考察此人?!?/p>
堯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哦?舜?朕亦有所耳聞。其母早逝,繼母暴虐,父目盲而偏聽,弟象傲慢,然舜能和睦家庭,孝悌兩全,實(shí)屬不易。且聞其在外以德化民,頗有成效。此人,倒是可堪一試。”
為了全面考察舜,堯決定將自己的兩個(gè)女兒——娥皇與女英,嫁與舜為妻。此舉一來是觀察舜如何處理家事,二來也是讓兩位公主深入了解舜的為人。
娥皇與女英,乃堯之賢女,知書達(dá)理,聰慧過人。她們遵父命,嫁與舜時(shí),并未因舜出身微寒而有絲毫輕視。她們脫下華服,換上粗布衣裳,與舜一同住在歷山的茅舍里,侍奉公婆,操持家務(wù),紡紗織布,毫無公主架子。
舜見兩位妻子如此賢淑,心中感激,對她們也十分敬重。他將娥皇與女英視若知己,凡事皆與她們商議。一日,舜回到家中,面帶愁容。
“夫君,何事煩憂?”娥皇柔聲問道,遞上一杯清水。
舜接過水杯,嘆了口氣:“今日,父親又聽了后母的話,讓我去淘井。我怕是……”
女英秀眉微蹙,沉吟道:“前日糧倉之事,他們便欲加害于你。此次淘井,恐又是毒計(jì)。夫君不可不防。”
娥皇亦道:“是啊,夫君。那井深且險(xiǎn),若他們在上面動(dòng)手腳……”
舜沉默片刻,道:“父命難違。只是,我若不去,便是不孝;若去了,又恐遭不測?!?/p>
娥皇與女英相視一眼,女英忽然靈機(jī)一動(dòng):“夫君,我有一計(jì)。你去淘井時(shí),可在井壁旁先挖一個(gè)隱秘的側(cè)洞。若上面有變故,你便躲入側(cè)洞之中,或許能躲過一劫?!?/p>
舜眼中一亮,撫掌道:“此計(jì)大妙!多謝兩位夫人提醒。”
次日,舜果然應(yīng)父命去淘井。他下到井底后,便悄悄在井壁上挖掘側(cè)洞。果然,沒過多久,上面?zhèn)鱽怼稗Z隆”一聲巨響,大量的泥土和石塊被倒入井中,瞬間將井口掩埋。
“哈哈哈!舜終于死了!”象的狂笑聲從井口傳來,“這下,父親的家產(chǎn),還有兩位嫂嫂,都?xì)w我了!”
壬女也得意地說道:“象兒,還是你厲害!這下,我們再也不用擔(dān)心那個(gè)眼中釘了!”
瞽叟雖看不見,但聽到妻兒的笑聲,也含糊地應(yīng)和著。
然而,他們不知道,舜早已躲入側(cè)洞之中。待上面的動(dòng)靜平息后,舜從側(cè)洞另一端挖出一個(gè)出口,悄悄爬了出來。他沒有立刻現(xiàn)身,而是躲在暗處,看著自己的家。
只見象大搖大擺地走進(jìn)舜的屋子,看到娥皇與女英,便涎著臉說:“嫂嫂們,如今我大哥已死,你們不如跟了我,我定會(huì)好好待你們?!?/p>
娥皇與女英面沉如水,冷冷地看著象,并不答話。
就在這時(shí),舜推門而入,沉聲道:“象,你在說什么?”
象嚇得魂飛魄散,轉(zhuǎn)身見舜安然無恙,臉色瞬間變得慘白,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哥……大哥?你……你不是死了嗎?”
壬女和瞽叟也聞聲趕來,見到舜,同樣震驚不已。壬女張口結(jié)舌,說不出話來。
舜看著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心中五味雜陳。但他臉上并未顯露怒意,只是平靜地說:“我淘井時(shí),忽感不適,便從側(cè)洞出來透氣,不想你們竟將井口封了?!?/p>
他沒有戳破他們的陰謀,只是用一種近乎悲憫的目光看著他們。這份平靜,反而讓象等人更加心虛。
堯得知此事后,對舜的仁德與智慧更加贊賞。他認(rèn)為,舜能在如此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既保全自身,又不記恨報(bào)復(fù),反而依然孝養(yǎng)瞽叟,友愛兄弟(盡管象依舊時(shí)常使壞),實(shí)非常人所能。
接下來,堯又對舜進(jìn)行了一系列考察。他讓舜掌管禮儀,舜將各項(xiàng)典章制度梳理得井井有條,諸侯百官皆服其威儀;讓舜處理政務(wù),舜明察秋毫,斷事公正,凡經(jīng)他手的案件,無不令人心服口服;讓舜進(jìn)入山林川澤,恰逢暴風(fēng)雷雨,眾人皆惶恐迷路,唯有舜鎮(zhèn)定自若,辨明方向,安然返回。
經(jīng)過多年的考察,堯最終做出了決定——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舜。這在當(dāng)時(shí)是石破天驚之舉,因?yàn)榘凑諔T例,帝位通常是在家族內(nèi)部傳承。但堯力排眾議,他對群臣說:“朕之子丹朱不肖,不可委以天下。舜之仁德智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唯有他,才能帶領(lǐng)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舜繼承帝位后,并未立刻住進(jìn)堯的宮殿,而是先回到了歷山,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以彰謙遜之心。但天下百姓皆知舜乃天命所歸,諸侯前來朝覲者,不去丹朱處,而往舜處;百姓有糾紛求斷者,不去找丹朱,而找舜;歌頌功德者,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至此,舜才正式登上天子之位。
即位之后,舜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整飭吏治,選賢與能。他召集四方諸侯,開誠布公地說:“昔堯帝在位,廣納賢才,但尚有未盡之處。今朕承天命,望諸位同心協(xié)力,共襄盛舉?!?/p>
他首先任命禹為司空,負(fù)責(zé)治理洪水。此前,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以堵塞之法,終告失敗,被舜流放于羽山。但舜并未因鯀的過失而埋沒禹的才能,他深知禹有大智大勇,且治水之志堅(jiān)定。禹果然不負(fù)所托,接過父親未竟的事業(yè),改堵為疏,跋山涉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率領(lǐng)百姓鑿山開渠,引洪入海,歷經(jīng)十三年,終于平定了水患。當(dāng)滔滔洪水退去,露出肥沃的土地時(shí),天下百姓歡騰雀躍,對舜和禹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接著,舜任命后稷為農(nóng)官,教導(dǎo)百姓播種五谷,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任命契為司徒,掌管教化,推行人倫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民風(fēng)更加淳樸;任命皋陶為大理,掌管刑法,皋陶執(zhí)法嚴(yán)明,卻又不失仁愛,天下無冤獄;任命伯益為虞官,掌管山澤,伯益教導(dǎo)百姓馴服鳥獸,開發(fā)自然資源;任命夔為樂官,制作禮樂,夔精通音律,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天下聞之,莫不心悅誠服。
舜還制定了五年一巡狩的制度,親自前往四方考察民情,慰問百姓,考察諸侯政績。他每到一處,便召集當(dāng)?shù)亻L老,詢問民間疾苦,傾聽百姓心聲。對于政績卓著的諸侯,予以賞賜;對于荒淫無道的諸侯,則加以懲罰,甚至廢黜其位。
在巡狩途中,舜依然保持著節(jié)儉的作風(fēng)。他乘坐的車駕并不華麗,飲食也十分簡單,所到之處,不擾民,不苛索。百姓們見到天子如此親民愛民,無不歡欣鼓舞,山呼萬歲。
然而,即便成為天子,舜心中仍有一個(gè)隱痛——他的家庭。盡管他貴為天下共主,瞽叟、壬女和象對他的態(tài)度也有所轉(zhuǎn)變,但過去的隔閡與傷害,并非輕易就能消除。舜并未因此而疏遠(yuǎn)他們,反而更加孝順恭敬。他將象封為有庳之君,希望他能在一方土地上改過自新,施行仁政。
一次,舜回到故鄉(xiāng),探望瞽叟。此時(shí)的瞽叟,已是垂垂老矣,雙目雖盲,卻也聽聞了舜的功績,心中充滿了愧疚。當(dāng)舜握住他的手時(shí),這位盲父老淚縱橫:“重華……為父……對不住你……”
舜也流下了眼淚,他輕輕拍著父親的背,說:“父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您和母親安康,便是孩兒最大的心愿?!?/p>
壬女在一旁,看著舜如此寬宏大量,也不禁羞愧難當(dāng),低頭不語。象站在角落,看著兄長身為天子,卻依然對家人如此仁厚,心中百感交集,從此也收斂了許多。
舜以他的仁德,不僅感化了天下百姓,也最終化解了家庭的恩怨。他的孝行,成為千古美談,被列入“二十四孝”之首。
歲月流轉(zhuǎn),舜在位已三十載。他勵(lì)精圖治,選賢與能,天下大治,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yè),史稱“舜時(shí)”。然而,長年的操勞,也讓他的身體漸漸衰老。
南方的三苗部落,久未完全臣服,時(shí)常有叛亂之舉。舜心系天下安定,不顧年邁,決定親自前往南方巡視,安撫邊民,震懾不臣。
娥皇與女英得知后,心中萬分擔(dān)憂。她們知道舜年事已高,長途跋涉,恐難承受。
“夫君,南方濕熱,路途遙遠(yuǎn),您還是讓年輕的臣子去吧,何必親自前往?”娥皇眼中含淚,勸說道。
女英也拉住舜的手,輕聲道:“是啊,夫君。天下不可無您,百姓不可無您。您若有個(gè)萬一……”
舜看著兩位相伴多年的妻子,眼中滿是溫情與歉疚:“朕知道你們擔(dān)心。但三苗未服,南方百姓尚受其擾,朕身為天子,豈能坐視不理?此次南巡,不僅是為了震懾三苗,更是為了安撫百姓,體察民情。待南方安定,朕便回來?!?/p>
他的語氣堅(jiān)定,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娥皇與女英深知舜的脾氣,一旦決定的事情,便不會(huì)輕易改變。她們只能默默為他準(zhǔn)備行裝,千叮萬囑,祈求他一路平安。
舜帶著少數(shù)隨從,離開了都城平陽,一路向南。沿途的百姓聽聞天子南巡,紛紛前來迎接,簞食壺漿,以表敬意。舜每到一處,都詳細(xì)詢問民生,解決百姓的困難,受到了南方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然而,南方的氣候遠(yuǎn)比想象中更加惡劣。潮濕的空氣,崎嶇的山路,加上水土不服,讓舜的身體迅速垮了下來。當(dāng)他走到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yuǎn)一帶)時(shí),終于一病不起。
彌留之際,舜躺在簡陋的茅屋里,望著窗外蒼郁的山林,心中或許還在牽掛著天下的百姓,牽掛著遠(yuǎn)方的妻子。他想開口說些什么,卻已無力發(fā)聲。最終,這位偉大的帝王,帶著對天下的眷戀,在蒼梧之野溘然長逝,享年一百一十歲。
噩耗傳來,天下震動(dòng)。百姓們自發(fā)為舜服喪,哭聲遍野。娥皇與女英得知消息后,如遭雷擊,悲痛欲絕。她們不顧一切地踏上了南下的路途,去尋找夫君的遺體。
一路之上,風(fēng)雨交加,草木含悲。兩位公主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淚水從未停止。她們的眼淚,灑在南方的竹林之上,點(diǎn)點(diǎn)滴滴,竟在竹干上留下了斑斑痕跡。后來,人們便將這種竹子稱為“湘妃竹”或“斑竹”,傳說那上面的斑紋,便是娥皇女英的眼淚化成。
當(dāng)她們終于來到蒼梧之野,見到舜的陵墓時(shí),早已肝腸寸斷。她們撲倒在墓前,痛哭不止,最終竟悲傷過度,投湘水而死,化為湘水之神,繼續(xù)陪伴在舜的身邊。
舜的陵墓,被稱為“零陵”,至今仍矗立在湖南寧遠(yuǎn)的九嶷山上,接受著后世的祭拜。他的故事,從遠(yuǎn)古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他的仁德、智慧、孝順、寬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征程,激勵(lì)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追求道德的完善與人格的升華。
從歷山腳下的少年,到君臨天下的帝王,舜的一生,是苦難與輝煌交織的一生,是仁德與智慧閃耀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明德”的真諦,讓“天下為公”的理想,在遠(yuǎn)古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永恒的光芒。這光芒,穿越數(shù)千年的時(shí)空,至今仍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