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山水,蒼翠而靜穆。沿途溪聲潺潺,古木參天,似將行人引入一片別樣的天地。
歐陽修攜蘇文通與曾鞏同行,數(shù)日后,來到眉州。此地正是三蘇故里。
遠遠望去,一座書舍隱于林間,書聲悠悠自堂中傳出,時而激昂,時而沉郁。歐陽修停步,微笑道:
「此處便是蘇氏父子讀書之所?!?/p>
河畔書屋中,已等候兩位身著文士服的兄弟,正是蘇軾與蘇轍。兄弟倆見他到來,微微躬身行禮,神情中帶著書卷氣息。
蘇軾眉目含笑,先開口道:「文通兄、歐陽叔叔、曾兄三人今日到訪,正是我兄弟二人盼望之時。近日朝堂雖有紛擾,然文道之興,仍需筆墨相伴。」
歐陽修與曾鞏拱手道:「吾二人今日,只為引薦蘇兄與你父子三人相識,不便久留,便就此告辭」說完,二人便轉(zhuǎn)身離去。
蘇文通三人目送歐陽修與曾鞏離去,而后蘇文通對著蘇軾和蘇澈微微拱手,「子瞻、子由二位過譽。文通僅愿以微薄文力,助讀史知事、辨政察民?!?/p>
蘇轍笑而不語,但目光中透出認真,他說道:「國家之興衰,非一人所能定;然文道之行,能引人心向善,使民得安。我與軾兄常思,文治之事,不可單憑筆墨,亦需心行與實踐相輔?!?/p>
蘇文通點頭,與二人共坐書屋。蘇軾拿起筆,揮毫作揮,邊寫邊說道:「歷史長河中,若僅記功名而不留道義,后人如何得以省鑒?文通既能通古今,何不與我等共論天下大勢?」
蘇文通將玉佩輕握于掌中,心中默念,略微運用文靈之力,將筆下文字化為氣息,傳達對民間疾苦的觀察與策略。蘇軾與蘇轍細聽,時而點頭,時而皺眉,將策略與文意交融于討論之中。
兩人談及朝政之困與文士心志,蘇文通亦提出自己的觀點:文道不僅是書卷之學,更應融于實務,使民生安定、文治興盛。他提出多條建議,從地方治理到科舉改革,再至民間教育,均以文道引導士民,兼顧實際效用。
蘇軾微笑道:「文通之言,誠深得我心。若能將筆與策結合,北宋文治定可長久。」蘇轍亦點頭附和,神情中多了幾分信任與敬重。
晨光漸漸西斜,書屋內(nèi)墨香氤氳。三人對談,既是策略研討,也是文道交融的驗證。蘇文通感受兄弟二人對文義的深刻理解,也體會到他們以文治天下的理想與實踐之間的微妙平衡。
談話至午,蘇軾起身,笑道:「稍作休息后,待我等再論詩文與政道?!固K文通點頭,知此行不止是討論策略,更是深刻理解宋代文士心志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