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沒因為鹿晨的拒絕就停下腳步,反而換了種更“磨人”的方式。他不再發(fā)長篇大論的角色問題,改成偶爾甩來些零碎的東西——有時是段爵士樂,薩克斯的旋律里裹著點慵... 更多精彩內(nèi)容,盡在話本小說。" />
王陽沒因為鹿晨的拒絕就停下腳步,反而換了種更“磨人”的方式。他不再發(fā)長篇大論的角色問題,改成偶爾甩來些零碎的東西——有時是段爵士樂,薩克斯的旋律里裹著點慵懶的痞氣,附言“總覺得沈烽在酒吧會聽這個”;有時是張老照片,黑白鏡頭里的男人叼著煙靠在舊汽車旁,眼神桀驁,配文“有點沈烽早期的感覺”;甚至會摘句書里的話,比如“真正的優(yōu)雅,是知道什么時候該規(guī)矩,什么時候該放肆”,后面跟個挑眉的表情。
他的靠近像繞著圈撒網(wǎng),不越界,卻處處都是存在感。那條金橙色的線也跟著活躍,傳遞來的情緒里沒了之前的急切,多了點“慢慢耗”的耐心,像貓盯著老鼠洞,不急著撲,就等著對方自己探出頭。
鹿晨覺得累,卻沒法徹底屏蔽。她怕王陽的靠近會讓因果線纏得更緊,可又忍不住被那股鮮活的能量吸引——劉奕君帶來的是沉甸甸的宿命感,像走在老巷里聽舊戲,悲愴又厚重;而王陽是盛夏的太陽,亮得刺眼,卻帶著讓人忍不住想靠近的暖意,連心跳都會跟著他的節(jié)奏變快。
事情的轉(zhuǎn)折,發(fā)生在一個周末下午。蘇晴的電話打過來時,鹿晨正對著電腦屏幕發(fā)呆,半天沒寫出一個字。
蘇晴“晨晨!有個好機會!”
蘇晴的聲音透著興奮,
蘇晴“王陽老師的朋友有個小型觀影會,放的是部特別小眾的文藝片,映后還有討論!我跟主辦方磨了半天,給你拿到邀請函了!”
鹿晨下意識想拒絕,可蘇晴沒給她機會:
蘇晴“你別總把自己關在家里!出去看看別人的創(chuàng)作,對你寫劇本有好處!而且人少,氛圍特別輕松,就當去放松一下,別想那么多!”
電話那頭的熱情像團火,燒得鹿晨沒法立刻說“不”。那條金橙色的線在她猶豫時輕輕跳了一下,傳遞來的情緒里藏著點誘惑的期待,像在說“來嘛,會很有趣的”。她盯著屏幕上空白的文檔,忽然覺得自己這樣下去快發(fā)霉了——或許真該出去走走?或許王陽帶來的,不全是麻煩?最后,她鬼使神差地應了聲:
鹿晨“……好。”
觀影會設在老城區(qū)的一家私人影院,門口爬滿綠植,推門進去是暖黃色的燈光,空氣中飄著淡淡的咖啡香。
人確實不多,也就二十來個,大多是業(yè)內(nèi)的編劇、導演,三三兩兩地聊天,沒什么應酬的客套。鹿晨找了個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把自己縮在寬大的外套里,盡量降低存在感。
她剛坐定沒多久,就感覺有人在看她。抬頭一看,王陽正站在吧臺旁朝她笑,穿了件黑色高領毛衣,線條利落,襯得他肩寬腿長,手里還端著兩杯咖啡。
他看到鹿晨抬頭,眼中閃過一絲毫不掩飾的驚喜,還朝她眨了眨眼,用口型比了句“待會兒聊”,沒立刻過來,分寸感拿捏得剛好,沒讓她覺得被冒犯。
電影開始后,影廳里暗了下來。鹿晨盯著屏幕,卻總覺得有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不用想也知道是王陽。
那條金橙色的線在昏暗里微微發(fā)熱,像揣了個小暖爐,傳遞來的情緒里滿是愉悅,還有點“你果然來了”的滿足感,讓她的心跳莫名快了幾分。
映后討論時,王陽站在臺前,手里拿著話筒,聊起電影里的鏡頭語言時,眼睛亮得發(fā)光。他說起導演對“孤獨感”的表達,舉的例子既專業(yè)又通俗,偶爾還插句玩笑,引得臺下一陣笑。
燈光落在他身上,他自信又從容,像塊吸光的磁石,連鹿晨都忍不住多看了幾眼——拋開因果線不談,王陽確實有種讓人無法忽視的魅力,成熟、風趣,還帶著點恰到好處的痞氣。
活動結束后,人群慢慢散去。王陽終于朝鹿晨走過來,腳步輕快,臉上還帶著笑意:
王陽“沒想到你真的會來,看來我的‘安利’沒白做?”
他指的是之前發(fā)的那些零碎東西,語氣里帶著點小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