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安福里總帶著清爽的桂香,37號樓下的兩棵桂花樹比去年更繁茂,細碎的金桂綴滿枝頭,風一吹就落在青石板上,鋪出一條帶著甜香的小路。林硯早上出門時,看見母親正蹲在桂花樹下,手里拿著小竹籃撿桂花,王阿婆的小孫女蹲在旁邊,學著她的樣子,把落在掌心的桂花小心翼翼地放進籃里。
“慢點撿,別把葉子混進去了?!蹦赣H耐心地教著小姑娘,手指輕輕拂去她發(fā)間沾著的桂花。小姑娘仰著小臉,眼睛亮晶晶的:“林奶奶,這些桂花也要做糕嗎?我上次吃的桂花糕,比幼兒園的點心還甜。”母親笑著點頭,從口袋里掏出顆糖遞給她:“等撿夠了,就做給你吃,還要給巷里的大家都分點。”
林硯站在一旁看著,心里滿是柔軟。自從母親搬回安福里,巷里的孩子都愛圍著她轉(zhuǎn)——她會給孩子們縫布偶,會教他們認巷里的花草,還會講外婆以前在安福里的故事。那些曾經(jīng)只存在于他記憶里的溫暖,如今正以新的方式,在安福里延續(xù)著。
上午工作時,林硯收到了蘇晚發(fā)來的消息,說社區(qū)邀請他們?nèi)ソo附近小學的孩子們講“老巷故事”,還讓準備點和安福里相關(guān)的小禮物。他立刻回復“沒問題”,又想起家里有外婆留下的舊連環(huán)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民間故事》,封面都有些泛黃了,但里面的插畫還很清晰,小時候外婆總指著畫給他講故事。他想著,或許可以把這些連環(huán)畫帶去,讓孩子們也感受下老物件里的溫度。
傍晚下班,林硯剛走到巷口,就看見蘇晚和周嶼站在茶館門口,正圍著一個舊木柜討論。木柜是周嶼從老家搬來的,深棕色的柜身上刻著纏枝蓮圖案,柜門上還貼著張褪色的“?!弊??!斑@柜子用來放繪本和老照片正好,”蘇晚摸著柜面,眼里滿是歡喜,“咱們把《安福里的四季》和大家捐的老物件都放在里面,做成一個‘安福里小博物館’,孩子們來的時候,也能看看老巷的過去?!?/p>
周嶼點頭,手里拿著卷尺量柜子的尺寸:“我明天就去買塊玻璃,把柜門改成玻璃的,這樣里面的東西也能看清。對了,林阿姨說要把她織的茉莉花紋鞋墊也放進去,還有張師傅修老門板時用的舊刨子,都能當展品。”
母親這時也走了過來,手里拿著個布包,里面是外婆以前做桂花糕用的木模子——模子上刻著海棠花圖案,雖然有些磨損,但紋路依然清晰?!斑@個也放進去吧,”母親把木模子遞給蘇晚,“以前你外婆總用它做糕,現(xiàn)在我也用它,也算給孩子們留個念想,讓他們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做事的。”
接下來的幾天,大家都忙著布置“安福里小博物館”。林硯把外婆的舊連環(huán)畫、母親的木模子一一擺在木柜里,還在每個物件下面放了張卡片,寫上物件的故事;蘇晚則畫了幅安福里的全景圖,貼在木柜旁邊,標注出巷里的老建筑和花草的位置;周嶼找了些舊相框,把老照片鑲進去,掛在柜子上方,組成了一條迷你“時光軸”;張師傅也來了,把修門板用的舊刨子和錘子擦得干干凈凈,擺在柜子最顯眼的位置。
去小學講課那天,林硯、蘇晚和周嶼帶著幾個孩子代表一起去的。孩子們抱著《安福里的四季》繪本,手里還拿著用桂花和茉莉做的干花書簽,臉上滿是期待。課堂上,蘇晚先給孩子們講了繪本里的故事,指著畫里的茉莉叢和海棠樹,說這是安福里最漂亮的地方;周嶼則播放了他拍的視頻,視頻里有鄰里節(jié)的熱鬧、冬至煮湯圓的溫暖,還有春天種海棠時的場景。
輪到林硯時,他拿出了外婆的舊連環(huán)畫,翻開其中一頁,指著上面的插畫說:“這是我外婆以前給我講的故事,那時候沒有手機和電腦,外婆就用這些畫,陪我度過了很多個晚上?,F(xiàn)在,我媽媽住在安福里,她也像外婆一樣,給巷里的孩子們講故事、做點心?!彼帜贸瞿赣H的木模子,告訴孩子們:“這個木模子,外婆用了三十年,現(xiàn)在我媽媽還在用它做桂花糕,這就是安福里的傳承——把溫暖的事,一代一代傳下去?!?/p>
孩子們聽得入了迷,紛紛舉手提問。有個小男孩問:“林叔叔,安福里還有沒有其他老故事呀?”林硯笑著回答:“當然有,等你們有空了,就去安福里的‘小博物館’看看,那里有很多老物件,每個物件背后,都有一個溫暖的故事。”
從學?;貋淼穆飞?,孩子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安福里的故事。有個小女孩拉著蘇晚的手說:“蘇老師,我以后也要去安福里,看看茉莉叢和海棠樹,還要吃林奶奶做的桂花糕?!碧K晚笑著點頭:“好啊,我們在安福里等你?!?/p>
回到安福里時,巷里的鄰居們都來迎接他們。王阿婆提著剛煮好的綠豆湯,給每個人都倒了一碗:“聽說你們?nèi)ソo孩子們講課了,肯定累了,喝點湯解解暑。”張師傅也走了過來,手里拿著個新做的小木盒:“這是我給‘小博物館’做的,用來放你們帶回來的書簽,這樣孩子們的心意也能好好保存?!?/p>
晚上,大家坐在茶館里,圍著“小博物館”的木柜聊天。母親看著柜里的老物件,忽然說:“明年春天,咱們教孩子們種海棠吧,讓他們也參與到安福里的故事里來。”蘇晚眼睛亮了起來:“好啊,還可以讓他們畫‘我眼里的安福里’,放進繪本的番外里。”周嶼也點頭:“我可以給孩子們拍照片,記錄下他們種海棠、畫畫的過程,讓這些故事一直傳下去。”
林硯看著眼前的大家,又看了看柜里的老物件——外婆的連環(huán)畫、母親的木模子、張師傅的舊刨子,忽然明白,安福里的傳承,從來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是把愛與善意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的約定。就像桂花樹上的新葉,每年都會長出來,帶著老枝的養(yǎng)分,又長出新的生機;就像巷里的故事,從外婆那輩,到母親,再到他們,還有現(xiàn)在的孩子們,會一直延續(xù)下去,永遠不會落幕。
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桂花的甜香,輕輕拂過木柜上的照片。林硯想起蘇晚在繪本里寫的那句話:“夏夜晚風的回聲,是過去的溫暖,也是未來的希望。”現(xiàn)在他知道,這份希望,就是傳承——是老巷里的故事有人聽,老巷里的溫暖有人續(xù),是無論過多少年,安福里的風,永遠帶著茉莉和桂花的香氣,永遠住著一群溫暖的人,永遠有講不完的、屬于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