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未曾想到,在他打的中州陸沉,真君隕落,身死道消之際,竟然重生回八歲那年。
夜涼如水,豬圈里浮動著絲絲縷縷的月光。兩只母豬在角落里發(fā)出均勻的鼾聲,濃烈的豬騷味混合著稻草的霉味,刺激著他的鼻腔。
"這是...重生?"陳觀怔怔地望著眼前的一切。身后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茅草窩,粗糙的草莖扎得他后背生疼。這種真實(shí)的痛感讓他確信,這不是幻覺。
陳觀本能運(yùn)轉(zhuǎn)心法,想要查看身體情況,一絲氣息沉入丹田,就在氣息觸及氣海的剎那,一點(diǎn)金光驟然亮起。
天旋地轉(zhuǎn),靈識已置身一處秘境。
這方天地間,并火匯日,素月懸天,一珠太古神木拔地參天,其冠如蓋直達(dá)九霄,與皓月相接,但見皓月中天河倒懸,河水自蟾宮傾瀉而下,砸在土中,匯成潺潺溪流。
“洞天……還有太陰果位?!”
陳觀瞳孔驟縮,這處洞天中充滿的各種古老靈木,大多是世間早已絕跡的靈物,僥是他貴為真君,也看不出根腳,最令他心驚的是那輪皓月中浮動的太陰氣息。
陳觀估計此處洞天至少藏了三道果位,不虧是仙人遺澤。
要知道果位珍貴,就算大修士苦修千年也不一定能證下,真君見到也要搶的頭破血流,更何況是天上的太陰,一旦顯世,便是道胎出手。
好在天上的那輪大日,是他前世“并火”位格顯化,讓陳觀稍稍放下心來。
只是前方一塊幾仗高的巨石擋住去路,碑上閃耀著金色文字,最上方寫著一行字“青玄妙繁天”
下面則是三篇功法,萬古長青功,太陰觀世經(jīng)和滄海道卷,皆是七品金書,功法之極,直指金丹大道,
每一篇功法下都寫著密密麻麻的細(xì)小文字,陳觀明白自己是撿了某一古老道統(tǒng)的傳承至寶。
他靜立良久,終于下定決心。
第一篇太陰觀世經(jīng),毫無疑問是這三篇里最強(qiáng)的功法,畢竟太陽太陰為世間一顯,三陰果位皆從太陰,諸道最貴,有提攜萬法之能,但天下光修少陰的修士就極其稀少,更何況太陰?恐怕剛筑成道基,就引得真君側(cè)目,暫且不做考慮。
第二篇萬古長青功,修的是乙木果味,善療傷,延壽,光練氣的壽命就有二百年之久,里面還有不少延壽秘法,只是如今海內(nèi)三金證全木德不顯,最多只能修到金丹初期,道胎無望,況且對于金丹,壽命已經(jīng)不重要了,依靠果味便可長存天地,神念不消,即便肉身盡毀,也可以轉(zhuǎn)世續(xù)道。
第三篇滄海道卷,修的是牝水一道,善變化,消磨,諸道中最難殺的就是牝水修士,雖然道統(tǒng)斷絕,被真璃拿去與并火證真炁,能不能到金丹都不好說,但剛好他前世就是修的并火,那真璃又在萬年前空證真龍隕落,若是他把兩道相融,或許能效仿古時真璃,登位道胎,執(zhí)掌真炁。
不過水德是龍族禁臠,萬年來只有府水一道出過人族真君,剛證道就被打落天外,下落不明,這無疑虎口奪食,兇險萬分。
陳觀嘆了口氣,目光卻愈發(fā)堅定,將手按在滄海道卷上。
想要大道長存,又怎么可能沒有危險,古時那些魔祖道君哪個不是以命博命,在風(fēng)浪中立道?若是連這點(diǎn)決心都沒有,怕是連筑基都成不了。
泛著光亮的文字如游魚般從石碑游出,順著他的掌心沒入體內(nèi)。
……………
暮色四合,秋山寂寂,石橋村漸漸起霧,淅瀝的小雨打在茅檐上發(fā)出細(xì)碎的聲響。陳觀盤坐在茅草鋪上,身上的麻布衣已被濕氣浸透。他雙目微闔,照著古卷上記載的法訣徐徐吐納。
天地靈氣如絲如縷,自雨幕中游離而出,順著他的呼吸節(jié)奏,自周身毛孔滲入體內(nèi)。但見其胸腹間隱有光華流轉(zhuǎn),隨著氣息運(yùn)轉(zhuǎn),那熒光漸次明亮,自丹田而起奔走周身。
又修煉數(shù)個時辰,
陳觀緩緩睜眼,只覺周身真氣流轉(zhuǎn),靈臺清明如洗,渾身有使不完的精力。
《滄海道卷》有載:“金精玉液初成,乃胎息之始?!?/p>
今日終是再次踏入修仙一途,
“不虧是金書玉卷,光修煉就能引動天象”陳觀掐著法決的手微微些顫抖“僅一夜便胎息入道”
他前世修煉半月有余才胎息,普通修士更要數(shù)年光陰才有機(jī)會入道,沒想到他一日就成了,省下不少功夫。
只是還得煉些護(hù)道法術(shù),不然光憑初入胎息的微末法力與凡人無異,接下來還得在這修煉幾日……
“喂,陳觀!出來收麥子了!”
一道粗礦的嗓音打斷了陳觀的思緒,他走出豬圈,見天空已露出魚肚白,雞圈里雞鳴此起彼伏。
屋檐下,一個黑臉漢子正沖著他招手,是家里的長工林鐵柱喊他割麥,
是了,現(xiàn)在九月正值秋收,得趕在月底前把麥子收了,家里因此花錢雇了幾個麥客來熬活。
說起來陳家在村里有百畝良田,雖不算大富,卻也是個殷實(shí)地主,要不是后娘怕他分家產(chǎn),處處針對,也不至于被丟在豬圈里,活得連牲口都不如。
陳觀跟著林鐵柱一腳蹬上牛車,牛車上還坐著幾個年輕短工,互相打過招呼后,林叔一揮鞭駕著牛車前往麥地,牛吱呀吱呀地朝麥田駛?cè)?/p>
穿過村中小溪,繞過幾處山包,一片廣袤的金色麥映入眼簾,其間散布著幾個彎腰勞作的人影,陳觀跟著林叔后面用鐮刀一茬茬割麥。
林鐵柱是割麥好手,自爺爺在世時就在陳家做工,如今自然成了麥客們的頭領(lǐng),負(fù)責(zé)指引地塊、監(jiān)督勞作,防止有人偷懶或留茬過高。
許久未干農(nóng)活,陳觀動作生疏緩慢。他索性找了個僻靜處獨(dú)自勞作。高聳的麥穗漸漸遮住他的身影。作為東家少爺,自然無人敢說他什么。
他刻意保存體力,因為下午還要挑水、喂牲口、掏茅廁、掃庭院。而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陳海信,自從上了學(xué)堂,被父親稱為"讀書人"后,就再未下過地
正午時分,烈日當(dāng)空。金黃的麥田已被割成一捆捆麥垛,林叔騎著牛車回去送麥子,幾個麥客在樹下乘亮,互相打著哈哈,等著林叔回來帶他們回去吃飯。
陳觀也攤坐在地上,他不行了,天氣悶得要命,稠糊糊的空氣好凝固住,沒有一絲風(fēng),陳觀熱得把草帽取下扇風(fēng),他打算今晚回去就把這破草帽練成法寶,用妙繁天里的靈木加幾道神妙,最好能用來避火,防身。
朦朧間,他竟枕著草帽小憩,做起了隔世經(jīng)年的夢。夢中故人相繼出現(xiàn),直到被一聲吆喝驚醒。
“陳觀,陳觀!”
“臭小子去哪了?”
陳觀一聽是林叔的聲音,想到熱騰騰的飯菜,或許還能有碗解暑的綠豆湯喝,頓時來了精神。
“林叔,等等我”
陳觀高喝一聲,手忙腳亂的穿過麥田,看到一架牛車,車上除了林叔幾人,還鉆出個身穿夾衣的少年——正是后娘的兒子陳海信,
他生得又白又胖,臉上長著幾個坑坑洼洼的麻子,因為父母偏愛,比營養(yǎng)不良的陳觀高幾個頭,兩只眼睛炯炯有神,相比之下陳觀活得像個饑年逃荒的難民。
"陳觀"
陳海信靠在牛車上,一臉傲慢地俯視他,"俺娘說讓你去白狐村王裁縫家,把上次借的火鐮還了。要是弄壞了..."
他故意拉長聲調(diào),接著壞笑一聲,將手中的布袋高高拋向空中,
"可就不是抽幾鞭子那么簡單了。"
陳觀站在原地?zé)o動于衷,任由布袋砸在腳邊,揚(yáng)起一片灰塵,他冷冷的盯著牛車漸漸遠(yuǎn)離的方向,目光如刀。
車上的陳海信眉頭一皺,心中詫異,按照平時,陳觀肯定會像狗一樣連滾帶爬地接住布袋,他最愛看這個兄長像狗一樣搖尾乞憐,
平日里在鎮(zhèn)上學(xué)堂因為農(nóng)村出生,常常被同窗欺負(fù),只有在陳觀面前,能感受到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所以常常用他取樂,可今日的陳觀判若兩人,尤其是那眼神...
讓陳海信想起三年前東村口天上降下的仙人,號稱收徒,一時全村轟動,村長設(shè)宴款待。他也去了,但仙人只看一眼,便淘汰了,只是那雙狹長的眼睛他記到現(xiàn)在,就像他們平常看牲畜般的眼神。此刻陳觀的目光,竟與那仙人有七分相似。
牛車漸漸遠(yuǎn)行,陳海信莫名打了個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