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亚洲av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話本小說網(wǎng) > 歷史軍事小說 > 衛(wèi)疆
本書標簽: 歷史軍事  軍事  歷史 

東漢:光武中興與帝國黃昏的三百年沉浮

衛(wèi)疆

公元25年,河北鄗城(今河北柏鄉(xiāng))的千秋亭內(nèi),一位身著布衣卻目光堅毅的宗室子弟,在部將的簇擁下登基稱帝。他便是劉邦的九世孫、曾因王莽篡漢淪為放牛娃的劉秀。這一天,國號“漢”得以恢復,史稱“東漢”。這個在亂世中重生的王朝,既締造了“光武中興”的治世輝煌,也經(jīng)歷了外戚與宦官專權(quán)的黑暗漩渦,最終在黃巾起義的烈火中走向崩塌,成為中國歷史上“盛極而衰”的典型縮影。

劉秀的崛起,始于王莽末年的天下大亂。西漢滅亡后,他的兄長劉縯召集鄉(xiāng)鄰起兵反新,號稱“舂陵軍”,劉秀起初只是兄長身邊的普通將領,甚至因騎牛作戰(zhàn)被戲稱為“牛背上的將軍”。彼時的反新勢力中,綠林軍、赤眉軍聲勢浩大,劉秀兄弟雖勇猛善戰(zhàn),卻因出身“旁支宗室”,始終處于邊緣地位——綠林軍擁立劉玄為更始帝后,劉縯因功高震主被冤殺,劉秀為避禍,不得不主動請命前往河北安撫地方,這一去,卻成了他命運的轉(zhuǎn)折點。

河北之地在當時是“四戰(zhàn)之地”:既有王莽殘余勢力,又有地方豪強割據(jù),更有自稱“卜者王郎”的人冒稱漢成帝之子,在邯鄲稱帝,懸賞十萬戶捉拿劉秀。初到河北時,劉秀身邊僅有數(shù)十人,連溫飽都成問題,甚至一度在饒陽的驛站中,靠假裝“餓狼撲食”吃粗糧才躲過王郎部下的盤問。但劉秀憑借“仁厚”與“智謀”,逐漸贏得人心:他廢除王莽的苛政,釋放囚犯,將豪強掠奪的土地歸還給農(nóng)民;面對降兵,他不僅不殺,反而編入軍中,給予同等待遇。很快,漁陽、上谷兩郡的騎兵(號稱“突騎”,東漢最強騎兵部隊)歸附,地方豪強耿弇、寇恂等人也舉族投奔,劉秀的勢力迅速壯大。

公元24年,劉秀在柏人(今河北隆堯)與王郎主力決戰(zhàn)。他利用王郎軍輕敵的弱點,先派敢死隊夜襲敵營,再以“突騎”正面沖鋒,最終擊潰十萬敵軍,誅殺王郎,平定河北。此戰(zhàn)之后,劉秀“跨州據(jù)土,帶甲百萬”,成為足以與更始政權(quán)、赤眉軍抗衡的第三方勢力。公元25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更始帝劉玄,西漢殘余政權(quán)覆滅;而劉秀則在河北稱帝,隨后揮師南下,先在洛陽擊敗赤眉軍主力,再逐步消滅關東、隴右、蜀地的割據(jù)勢力,于公元36年統(tǒng)一全國。

劉秀登基后,并未效仿劉邦“屠戮功臣”,而是以“柔道”治國:他解除鄧禹、耿弇等大將的兵權(quán),卻賜予他們豐厚的土地與爵位,讓其安享晚年;對于投降的割據(jù)勢力首領,他也既往不咎,甚至任命為地方官員。這種“恩威并施”的手段,不僅避免了“鳥盡弓藏”的悲劇,更讓東漢初年的政權(quán)迅速穩(wěn)定。

王莽末年的戰(zhàn)亂,讓天下人口從西漢末年的近6000萬銳減至不足2000萬,土地荒蕪、流民遍地。劉秀稱帝后,以“恢復漢室”為旗號,推出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光武中興”。

在經(jīng)濟上,劉秀的核心舉措是“度田”與“輕徭薄賦”?!岸忍铩奔粗匦抡闪咳珖恋?,核實人口,目的是打擊豪強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的行為——西漢末年,豪強地主兼并土地,大量農(nóng)民淪為“佃客”,朝廷稅收銳減,而“度田”則試圖將土地與人口重新納入國家管控。為推行這一政策,劉秀不惜嚴懲抗拒的豪強:河南尹張伋、瑯邪太守李章等官員因包庇豪強被處死,甚至他的親信、湖陽公主的家奴也因隱瞞田產(chǎn)被查辦。盡管“度田”引發(fā)了部分豪強的叛亂,但最終還是得以推行,朝廷掌握的土地與人口大幅增加,為后續(xù)改革奠定了基礎。

同時,劉秀多次下令減免賦稅:將西漢的“十五稅一”降至“三十稅一”,遇到災年更是免征賦稅;他還釋放奴婢,規(guī)定“敢拘執(zhí)良人(平民)為奴婢者,皆斬之”,僅公元35年至38年,就釋放奴婢十余萬人。這些政策讓農(nóng)民重新獲得土地與自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迅速恢復——到劉秀晚年,全國糧食產(chǎn)量恢復到西漢鼎盛時期的七成,流民紛紛返鄉(xiāng),史載“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社會秩序重回穩(wěn)定。

在政治上,劉秀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他廢除王莽時期混亂的行政劃分,恢復西漢的郡縣制;同時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quán)力,將決策權(quán)集中到皇帝直接掌控的“尚書臺”,形成“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格局。這一改革雖強化了皇權(quán),卻也為后世“外戚、宦官專權(quán)”埋下隱患——尚書臺官員品級低,容易被皇帝身邊的外戚或宦官操控,成為東漢中后期政治混亂的根源。

此外,劉秀推崇儒學,重視教化。他在洛陽建立太學,廣招天下儒生,使太學生人數(shù)從西漢的數(shù)千人增至東漢初年的萬余人;他還下令收集散落民間的儒家典籍,組織學者整理修訂,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在他的影響下,東漢初年形成了“重名節(jié)、尚德行”的社會風氣,為后續(xù)的“明章之治”(漢明帝、漢章帝時期)奠定了文化基礎。

公元57年,劉秀去世,漢明帝劉莊繼位,東漢進入“明章之治”的鼎盛時期——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恢復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漢章帝完善科舉制,選拔寒門子弟入朝為官,進一步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好景不長,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后,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劉肇繼位,其母竇太后臨朝稱制,東漢的“外戚專權(quán)”時代正式開啟。

竇太后掌權(quán)后,將兄長竇憲、弟弟竇篤等人提拔為大將軍、衛(wèi)尉,掌控軍權(quán)與朝政。竇憲憑借軍功(北擊匈奴,大破北單于,勒石燕然山)愈發(fā)驕橫,甚至敢擅自處決朝廷官員,漢和帝形同傀儡。公元92年,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暗中聯(lián)絡宦官鄭眾,利用宦官掌握的宮廷禁軍,發(fā)動政變,誅殺竇氏兄弟及其黨羽,竇太后被迫歸政。這是東漢歷史上“宦官第一次參與奪權(quán)”,鄭眾因功被封為“鄛鄉(xiāng)侯”,宦官開始獲得爵位與實權(quán),開啟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quán)”的惡性循環(huán)。

此后的近百年間,東漢朝堂陷入“幼主繼位—外戚專權(quán)—皇帝聯(lián)合宦官誅外戚—宦官專權(quán)—皇帝早逝—幼主再繼位”的死循環(huán):漢安帝時期,鄧太后及其兄長鄧騭專權(quán),鄧太后去世后,漢安帝聯(lián)合宦官李閏、江京誅殺鄧氏;漢順帝時期,外戚梁冀掌權(quán),其專權(quán)時間長達二十年,甚至敢毒殺漢質(zhì)帝(因漢質(zhì)帝稱他“跋扈將軍”),直到公元159年,漢桓帝聯(lián)合宦官單超等五人發(fā)動政變,才誅殺梁冀,抄沒其家產(chǎn)達三十余億錢,相當于東漢全年賦稅的一半;而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宦官集團(如“十常侍”)更是權(quán)傾朝野,他們賣官鬻爵、搜刮民財,甚至干預地方行政,導致朝政腐敗到了極點。

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不僅消耗了東漢的國力,更讓底層百姓陷入絕境?;鹿僬茩?quán)后,其親屬子弟在地方橫行霸道,兼并土地、欺壓百姓,而朝廷的賦稅卻因官員貪污、軍費開支激增而不斷加重——到漢靈帝時期,百姓需繳納“田賦”“人頭稅”“更賦”等十余種賦稅,再加上災荒頻發(fā),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被迫賣兒鬻女,社會矛盾已到了“一觸即發(fā)”的地步。

公元184年,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人張角,率領數(shù)十萬頭戴黃巾的農(nóng)民,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起義之一——黃巾起義。

張角本是“太平道”的創(chuàng)始人,他以“治病救人”為名義,在民間傳教十余年,信徒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達數(shù)十萬人。他將信徒分為三十六方(“方”相當于軍隊編制),每方設“渠帥”統(tǒng)領,約定在公元184年(甲子年)三月五日同時起義。盡管起義前因叛徒告密,張角被迫提前起義,但仍迅速席卷全國:黃巾軍攻克郡縣,殺死貪官污吏,打開官府糧倉救濟貧民,各地百姓紛紛響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東漢朝廷驚慌失措,急忙派遣皇甫嵩、朱儁、盧植等將領率軍鎮(zhèn)壓,同時下令各地豪強地主組織“私兵”協(xié)助平叛。在官軍與豪強武裝的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黃巾軍主力在一年內(nèi)被擊潰,張角病逝,張寶、張梁等首領戰(zhàn)死。但黃巾起義雖失敗,卻徹底動搖了東漢的統(tǒng)治根基:為了鎮(zhèn)壓起義,朝廷將地方軍政大權(quán)下放給州牧(如董卓、袁紹、曹操等),導致地方割據(jù)勢力崛起;而豪強地主通過組織私兵,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外戚何進(何太后之兄)與宦官“十常侍”爆發(fā)沖突。何進為誅殺宦官,召并州牧董卓率軍入京,卻不料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何進。隨后,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黜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漢獻帝),自封相國,掌控朝政。董卓的專橫引發(fā)天下諸侯不滿,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組成“討董聯(lián)盟”,雖未擊敗董卓,卻揭開了“軍閥混戰(zhàn)”的序幕。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政權(quán)名存實亡。此后,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大勢力在混戰(zhàn)中崛起,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形。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政權(quán),東漢正式滅亡,歷時195年。

東漢雖最終亡于亂世,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文化上,東漢是儒學的鼎盛時期,鄭玄融合“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形成“鄭學”,成為后世儒學的正統(tǒng);許慎編撰《說文解字》,首次系統(tǒng)分析漢字的字形與字義,奠定了漢字研究的基礎;張衡發(fā)明渾天儀、地動儀,在天文學與地理學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軍事與外交上,東漢重新掌控西域,班超、班勇父子經(jīng)營西域三十余年,鞏固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北擊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使匈奴一部西遷,深刻影響了歐洲歷史。

但東漢的教訓同樣深刻:它因“外戚與宦官專權(quán)”而由盛轉(zhuǎn)衰,因“地方割據(jù)”而走向滅亡,成為后世統(tǒng)治者“防外戚、抑宦官、強中央”的重要借鑒。正如歷史學家錢穆所言:“東漢之亡,亡于皇權(quán)旁落,而皇權(quán)旁落之根,始于光武之‘臺閣制度’?!?/p>

從劉秀重建漢室的輝煌,到黃巾起義后的崩塌,東漢的三百年歷史,既是一個王朝“重生與復興”的史詩,也是一個帝國“因腐敗而衰落”的警示。它告訴我們:任何王朝,若忽視民生、縱容腐敗、放棄對權(quán)力的約束,即便曾有過“治世”的輝煌,最終也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

上一章 新朝:王莽與他短暫的“托古改制”帝國 衛(wèi)疆最新章節(jié) 下一章 三國:亂世梟雄的逐鹿與華夏文明的裂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