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汴京的空氣里卻彌漫著不同于往年的緊張。范仲淹呈上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札子,經(jīng)仁宗御筆親批,以詔令形式頒行天下,史稱“慶歷新政”。十項改革措施,如同十塊巨石投入沉寂已久的潭水,瞬間激起千層浪。
詔令下達當日,柳永正在崇文院核對《漕運紀略》中一段關于泗州糧倉的記載。曾公亮拿著一卷抄錄的詔令匆匆而來,臉上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
曾公亮“柳兄,新政!新政開始了!”
柳永接過詔令,目光迅速掃過那熟悉的十條綱領:“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每一條都切中時弊,每一條都指向他這些年在地方親眼所見的積弊。尤其是“擇官長”與“厚農桑”,幾乎就是他在丹徒、江陰實踐的官方背書。
柳永“終于……等到了?!?/p>
柳永輕聲自語,握著詔令的手微微用力。他知道,這不是終點,而是更加激烈斗爭的開始。
果然,新政詔令如同捅了馬蜂窩。接下來的幾日,反對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以王拱辰、夏竦等人為首的保守派官員,或聯(lián)名上疏,或利用經(jīng)筵講席,激烈抨擊新政“變更祖宗法度”“苛責士大夫”“動搖國本”。
他們的攻擊,不僅針對新政條款,更直接將矛頭指向了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新政核心人物,斥其為“朋黨”,企圖把持朝政。而作為范仲淹賞識、并且在新政試點中被提及的柳永,自然也難以置身事外。
這日,柳永被召至政事堂偏廳。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三人均在,面色凝重。
富弼“情況比預想的更糟?!?/p>
富弼開門見山,他性格剛毅,此刻眉宇間也帶著憂色,
富弼“各地觀望者多,陽奉陰違者更甚?!畵窆匍L’一條,觸及太多人利益,阻力最大?!?/p>
歐陽修冷笑:
歐陽修“何止觀望!王拱辰等人已暗中聯(lián)絡地方親故,慫恿他們上疏陳述新政‘不便’。夏竦更是在太后面前搬出‘祖宗家法’。”
范仲淹看向柳永,目光深沉:
范仲淹“永,新政成敗,關鍵在于能否讓天下人看到實效,打破那些污蔑之詞。你在館閣,校勘《漕運紀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編修《地理志》之便,將你在地方所見所行,那些成功的、利于民生的實例,整理出來,形成可推廣的條陳。我們要用事實說話。”
柳永“下官明白?!?/p>
柳永鄭重點頭。這正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柳永“只是……下官人微言輕,所呈條陳,恐難達天聽,即便上達,也易被忽視。”
范仲淹與富弼交換了一個眼神。
富弼“這個你不用擔心?!?/p>
富弼道,
富弼“官家已同意,設立‘新政條陳司’,由我等直接掌管,專司收集、甄別、推行各地有益于新政的實務經(jīng)驗。你的條陳,可直接遞送此司。”
這無疑是一把尚方寶劍!意味著柳永的建言可以繞過許多中間環(huán)節(jié),直達新政決策核心。
歐陽修“另外,”
歐陽修補充道,
歐陽修“你文名甚著,詞作流傳極廣。有時,一首切中時弊、朗朗上口的詞,比萬言書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新政理念傳入市井鄉(xiāng)野?!?/p>
柳永心中豁然開朗。他明白了自己的雙重使命:在朝堂,以實務條陳佐證新政;在民間,以詞賦文章傳播新政。
帶著新的使命與沉重的心情,柳永回到崇文院。他攤開稿紙,卻并未立即動筆撰寫條陳,而是先梳理思緒。新政甫一推出便遭遇如此強大的阻力,除了利益觸動,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些反對者,難道全都看不清國家積弊嗎?
未必?;蛟S有些人,是害怕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害怕失去現(xiàn)有的特權與安逸。
他提筆,飽蘸濃墨,卻未寫條陳,而是寫下了一個詞牌名:《**鶴沖天**》。
正是當年他穿越伊始,系統(tǒng)要求他改寫的那首。只是此時的心境,與當初的憤懣不甘,已是天壤之別。
他筆走龍蛇,將新政的抱負與決心,將對保守迂腐的批判,融入詞句之中: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p>
“……且恁假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新政宏圖望!”
最后一句,他巧妙化用原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將其升華為為了新政理想不惜舍棄個人虛名的決絕。這既是對過往“浪子”形象的告別,更是對當下信念的宣誓。
【系統(tǒng)】提示閃爍:
系統(tǒng)【詞作《鶴沖天·慶歷新政》創(chuàng)作成功】
系統(tǒng)【觸發(fā)特殊效果:文以載道·進階】
系統(tǒng)【效果:詞作傳播速度提升,對認同新政者鼓舞效果加倍,對反對者震懾效果微增】
柳永放下筆,將這首新《鶴沖天》與一份關于在丹徒縣推廣新農具、興修水利的詳細條陳放在一起。一份將遞入新政條陳司,一份,將經(jīng)由謝玉英的網(wǎng)絡,悄然流傳出去。
窗外,風云激蕩。崇文院內,書香依舊。但柳永知道,一場席卷整個大宋的風暴,已經(jīng)來臨。而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置身于風暴眼中的弄潮兒。
他拿起那份沉甸甸的條陳和新詞,大步走向政事堂方向。前方的路注定荊棘密布,但他步履堅定。
慶歷新政的帷幕,已然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