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法師流露出震驚和崇拜的眼神,呂思銘趕緊解釋起來。
“你們不是絕對想不到這樣的方法,更多的原因是你們掌握的真言的量太少了。這是因為學院不愿意把知識外傳?!?/p>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天賦不比我差?!?/p>
看到法師們不少人帶著繃不住的表情,呂思銘瞪眼道:“我是認真的。道理很簡單啊,比如你天生擅長編故事,但是恰好你不識字,那你再有天賦也沒法成為大作家啊?!?/p>
“所以這也是我給你們上魔法課的意義,我要把你們被埋沒的天賦挖出來!”
“接下來我就交你們一些基礎詞的辨識和讀法?!?/p>
就這樣過了幾天,在呂思銘的教導下多數(shù)愿意學習的年輕法師基本上掌握了很多基礎詞匯。而工地這邊也把磚頭都燒制完成了。
接下來就該用不同批次的磚頭標號搭建呂思銘等了很久的東西。
簡易高爐。
由于焦爐在生產(chǎn)焦炭的過程中對溫度的把控非常復雜,其次自己沒有工業(yè)能力的情況下很多搭建焦爐的必須品都無法生產(chǎn)出來。其次以他的人手想要搭建出來都是個問題。
同時考慮到自己現(xiàn)在手頭有限的資源和生產(chǎn)能力,他按照自己現(xiàn)有的條件更改了原本的生產(chǎn)步驟。
原本應該按一比四的比率加入焦炭和赤鐵礦融成液態(tài)的生鐵水,在因為密度不同的原因,同樣融化的雜質,也叫爐渣。會漂浮在鐵水上層。
這層漂浮物順著較高的出渣口排出,而鐵水則順著底部的出口流出至轉爐,接著在轉爐里吹入氧氣并混勻再進行后續(xù)的加工等步驟。
現(xiàn)在改成了經(jīng)過法師們用呂思銘編寫的去除煤炭里的硫的咒語后的煤炭和赤鐵礦按煤炭占比更多的比率加入高爐。
同時法師們按照呂思銘精簡過后的魔咒來提取空氣中氧氣并從進風口吹入鐵水使氧氣與鐵水中的碳發(fā)生發(fā)應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來降低鐵水含碳量。
接著爐渣順著出渣口排出,而此時的鋼水直接順管道分流澆筑在模具內成型。至于鑄造產(chǎn)生的沙眼等問題呂思銘則選擇用增大模具大小,之后再打磨削薄。
雖然這樣得到的鋼從現(xiàn)代角度上來說并不算鋼,但是對于現(xiàn)在大部分工具和武器都是生鐵和熟鐵制成的世界來說,這就已經(jīng)是鋼了。
當然也有傳奇鐵匠用滲碳法鍛造出鋼制的武器或鎧甲。
但是這種方法時間長且產(chǎn)出不穩(wěn)定。而且價格極其昂貴,現(xiàn)在呂思銘已知的劇情里就那么幾個大公爵和主角有過這種裝備。
對呂思銘來說他要的是耐用,不是更好的鋼,所以只要最后成品材料比之前的耐用結實就可以了。
雖然呂思銘的這個方法理論上說的好聽,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廢了呂思銘不少功夫。由于難以掌握需要吹入氧氣的量,有一爐鐵水直接氧化過度變成氧化鐵廢掉。
而中途因為這些工人第一次接觸失蠟法制作磨具,導致澆筑過程中出了很大的問題。
最后在耗時半月,中途瘋狂使用魔法修補后呂思銘終于得到了一批鋼制成的大鋸。而整個伐木場的法師已經(jīng)全部累躺在了地上。
最后還是累的虛脫的工人和呂思銘給他們挨個背回去的。
不過當換上了鋼鋸的工人們開始工作起來以后,他們全部感嘆于新鋸子砍樹的效率。原本的時間幾乎縮短了一半。
而此刻呂思銘來這里的目的也達到了。
他成功的降低了燃料的成本。
沒錯,這是造紙的第一步。
在原本造紙的步驟里脫去木材色素這一步會有兩種辦法。
一種是現(xiàn)代工業(yè)使用過氧化氫去除色素。
因為過氧化氫的強氧化性,使得它可以與紙漿中的木質素等有色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將這些有色物質氧化分解為無色或淺色的小分子物質,從而達到漂白的目的。
但是過氧化氫想要大量廉價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需要一定的工業(yè)基礎,這顯然是現(xiàn)在的呂思銘做不到的。
而另一種則是古代常用的方法,那就是通過晾曬的方式自然漂白。但是這個反應的時間非常的長,正常需要一年左右。而呂思銘是等不起的。
為什么這個時候不用魔法了,因為煉鋼只是為了造一批工具,并不是持續(xù)生產(chǎn)。而且光是現(xiàn)在造這一批工具就已經(jīng)累躺一片法師了。
要知道法師大量施法后需要吃很多的東西,而且即便是平民法師都受不了這么高強度的工作,所以想要讓法師們干這種活只能提高工資。
但是這次的煉鋼只是一次性的,之后呂思銘是不打算在這里繼續(xù)煉鋼了。所以成本并不算大。但如果在造紙漂白原料的過程中再去雇傭法師,那成本可就高得離譜了。
因為他要生產(chǎn)足夠多到做大量報紙的程度,那么多的原材料全部讓法師去漂白,如果法師雇傭的少那么時間就會變長,那根本達不到呂思銘的要求。
如果雇傭大量法師那成本早就超過了盈利的成本。
所以呂思銘只能出了一個下下策。那就是加長用草木灰和熟石灰煮原材料這一步的時間。雖然會損傷紙張纖維,影響最后的成品。
而且并不能破壞木質素里的發(fā)色基團,可能成品會呈現(xiàn)淺棕色,影響書寫的字跡清晰度。但是暫時也沒有別的好的辦法了。
但是加長煮制的時間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燃料去燒水。但是東帝國的燃料價格一直都不低。每年都會有人凍死。
所以呂思銘才會來到伐木場硬生生的搓出一個湊合用的簡易高爐來煉鐵做更好的鋸子。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提高砍樹的效率,加大產(chǎn)量來降低燃料成本。
當然他也教會了這些工人更好的磚,效率更高的燒煤窯爐怎么做,這樣進一步了燃料產(chǎn)出。
在短暫將伐木場交給雷利,并且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后。呂思銘帶著兩個小家伙回到了首都。他沒時間在這里繼續(xù)待下去了。
因為幾天前管家就給他寄了一封信。
信里說他的父親,約翰.德斯拉特病情惡化,急需呂思銘回到領地。而管家的意思是呂思銘先到皇都與他會和,再由他護送回他父親所在的城市,威達斯米爾城。
威達斯米爾城得名于坐落在東帝國南部帕克肯崔地區(qū)中間的威達斯米爾河。而威達斯米爾這個名字來源于帕克肯崔這片土地上原本的居民。
也就是現(xiàn)在東帝國東部的德斯蘭人。帝國當年與處于野蠻部落時期的德斯蘭人打仗,最終打下了這片被山脈和懸崖環(huán)繞著的土地。取名為帕克肯崔。意思是野蠻落后的地方。
而當年帝國人從俘虜?shù)牡滤固m奴隸口中得知了威達斯米爾這個稱呼,其意思為“像海一樣的河”。
而威達斯米爾城則位于這條河的中間。也是帝國人第一次見到這個看不到對岸的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