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湖"寧靜湖"畔,陳雪借著晶體散發(fā)的微光,快速翻閱哥哥鄭宏宇留下的筆記。林默盤膝坐在她身旁,雙目微閉,嘗試按照筆記中"無染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指引,調(diào)整呼吸與心緒,努力平復體內(nèi)仍在隱隱躁動的能量。湖面上空那些由光構(gòu)成的幾何結(jié)構(gòu)無聲流轉(zhuǎn),投下變幻的影。
"恐懼為鎖,靜定為鑰。"陳雪默念著哥哥的留言,目光投向湖心那片最為濃郁的藍光——"基石"頻率的疑似源頭。她回想起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智慧在于體悟而非言說。在此地,任何輕舉妄動或思緒雜念,都可能打破這脆弱的平衡,觸發(fā)不可預知的反應。
陳雪意識到,要接近真相,必須先內(nèi)求諸己。她學著林默的樣子,閉上雙眼,嘗試"塞其兌,閉其門",有意識地收斂向外索求的感官,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內(nèi)在的感知。漸漸地,周圍瀑布的水聲、巖石的冰冷、甚至自己的心跳聲都慢慢遠去,一種奇異的內(nèi)在明晰感逐漸升起。她仿佛能"聽"到湖水中能量流動的細微節(jié)奏,能"看"到林默身上能量紋路與湖心光芒之間那幾不可察的同步脈動。這種狀態(tài)下的感知,遠比肉眼觀察和邏輯推測更為直接和深刻。
就在陳雪沉浸于這種內(nèi)在感知時,林默的身體忽然微微一顫。他頸側(cè)的能量紋路亮度驟然增強,呼吸也隨之急促——顯然是"熔爐"核心再次嘗試與他建立強制連接。陳雪心中一驚,但立刻想起"挫其銳,解其紛"的智慧,并非強行對抗,而是引導與化解。她沒有試圖用外力壓制林默的反應,而是將手輕輕覆在他手背上,將自己通過靜定獲得的那份平和與清晰的心念緩緩傳遞過去。同時,她引導林默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湖心那穩(wěn)定而和諧的"基石"頻率,想象自身的能量波動與之同步,如同調(diào)音。
奇妙的是,林默劇烈的能量波動竟真的逐漸平緩下來,那試圖侵入的共鳴被更為宏大、古老的"基石"頻率所吸納、中和。他臉上痛苦的表情舒展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寧靜。這一次,他們不是靠技巧或運氣,而是憑借內(nèi)在的靜定,化解了外在的紛擾。
危機暫解,陳雪將目光重新投向哥哥的筆記。關于"回聲"協(xié)議,鄭宏宇留下了一段晦澀的注解:"逆波溯源,非力可及。需心湖澄澈,映照本源。頻率之合,非相加,乃相融。" 陳雪若有所思。"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融合不是征服或覆蓋,而是理解與接納,達到一種深層的和諧與統(tǒng)一。所謂的"回聲"協(xié)議,或許并非一種強大的攻擊或防御手段,而是一種引導"鑰匙"的能量與"基石"頻率達成"玄同"狀態(tài)的精密方法。一旦實現(xiàn)這種"玄同","熔爐"那基于對立與抽取的強制共鳴機制,或許將從根本上失去作用,甚至可能被反向校準。
陳雪將自己的理解低聲告知林默。兩人望向那片寧靜而深邃的湖水,心中都有了新的領悟。"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達到"玄同"境界,意味著超越親疏、利害、貴賤的分別心。對于"熔爐"系統(tǒng),或許不該視其為必須摧毀的敵人,而應理解其失衡的本質(zhì),引導其回歸最初的平衡設計。對于鄭雄的追兵,亦無需僅以仇恨和恐懼應對,更重要的是洞察其行為背后的動機與系統(tǒng)的漏洞。
"哥留下的線索,指向的不僅是一條生路,"陳雪輕聲道,眼神清亮,"更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需要的不再是逃跑或硬拼,而是……理解與調(diào)和。"
林默點了點頭,雖然虛弱,但眼神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類似"基石"頻率那般穩(wěn)定而包容的光芒。"我感覺……和這里……連接更深了。"他嘗試描述,"那個拉扯的力量……還在,但好像……變得可以……對話了?"
陳雪知道,他們摸到了正確的方向。真正的"鑰匙",或許正是這種能夠與系統(tǒng)核心頻率達成"玄同"的內(nèi)心狀態(tài)與引導能力。
然而,就在他們初步體會"玄同"之感,心中希望漸生之際,頭頂上方遙遠的巖層深處,傳來了沉悶的爆炸聲和劇烈的震動!碎石和塵土從洞頂簌簌落下,在平靜的湖面激起圈圈漣漪。
鄭雄的人,終究還是找到了大致區(qū)域,并開始采取更激烈的手段進行搜尋和破壞!
平靜被打破,最后的安寧時光即將結(jié)束。陳雪與林默對視一眼,沒有恐慌,只有無比的堅定。他們迅速收拾好所有筆記和可能有用的物品。
"去湖心,"陳雪果斷決定,"如果'基石'頻率的源頭在那里,'回聲'協(xié)議也最有可能在那里啟動。那里可能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也是結(jié)束這一切的關鍵。"
沒有時間猶豫,兩人涉入冰冷的湖水中,向著那片幽藍的光芒中心,堅定不移地走去。身后,爆炸聲和塌陷聲越來越近。前方,是深不見底的湖水和無盡的未知。
(第五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