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浮于形式與表面
那么就離虛妄不遠。
可是如今,卻將這虛妄奉為真實
于是,表面上的愛,薆了愛
于是,博覽群書,不如薄覽
于是,實踐,不如經(jīng)驗
所以,當愛的復雜與責任的一切需要擔當時;
娛樂至上與享樂主義早就被奉為神明。
所以,當應有的嚴肅被扭曲時;
“自由”卻成了躲避審判的法寶。
所以,當厚實的真理需嚴謹追求時;
輕浮的謬論,早已供不應求。
那么,文化的殖民,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價值觀的扭曲,自信心的瓦解...
似乎千里之遠,不過近在咫尺。
碎片與經(jīng)驗,勝過了系統(tǒng)與邏輯
感性和主觀,殺死了理性和客觀
個性將共性淹沒,臆想推翻了事實
幻想超越了實際,虛擬代替了現(xiàn)實...
孤立,割裂。
一切對立,都失去了統(tǒng)一。
于是看起來的部分都是靜止的了,甚至是反動而倒退的。
就這樣,或許至少要懷疑與反思,才有至少的進步
所以,捫心自問:
是繼續(xù)以所謂的抽象審判一切?
所謂的娛樂與享樂的至上逃避責任的擔當?
還是用著碎片化的刀刃去殘害系統(tǒng)?
亦或者,隔岸觀火?
后記:作者本身的經(jīng)歷和一些社會實踐,在加之一些簡單的調(diào)查。卻覺得價值觀的扭曲,文化的異化等原先在一些哲學資料上竟然活現(xiàn)于現(xiàn)實之中。
剛開始覺得應當是自己以偏概全,并且不夠嚴謹...可是我翻遍了資料,反復又思考,又調(diào)查,又問了AI,又進行了自己的分析,又加以了實踐,反復驗證...
就這樣輾轉,橫豎大抵是逃不離這些名詞了:
至少,我再也找不到或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名詞比這些卻更要符合的了。
所以,作者嘗試以具體批判,至少能夠以個人的微薄之力,吸引更多共識的人,激發(fā)有更多相同志向的人...并在此過程中,作者也持續(xù)的進行自我批判,又進行不斷地學習...
在開學學習的第二個星期后,卻在網(wǎng)絡上聽聞到了新華社研究院發(fā)布了一篇有關于思想殖民的文章(其實應該是論文?或研究報告?個人不太清楚)。于是心中無比激動,一定要去看看。所以竟懇求父親打印下來,仔細看看。
盡管學習的節(jié)奏是快的,學校的生活是緊湊的,但盡量拿出碎片的時間進行移動的系統(tǒng)學習和規(guī)劃。最終歷經(jīng)兩周可算是把新華社研究院所發(fā)表的《思想殖民----美國認知戰(zhàn)的手段、根源及國際危害》這本書給粗略的讀完了。
讀完,其實第一感覺并不是覺得多深奧,而是作者的確在很通俗的寫下去,似乎是要讓我們都看看吧。此外,也有一種同感,亦有不少收獲...至少作者的結語的一句,確實讓我如今也印象深刻: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當。當思想殖民的枷鎖徹底粉碎,文明互鑒的星火燎原成炬,一個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新形態(tài),必將破繭而出!一個全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必將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讀完,感觸萬分。卻讓我又堅定了具體批判的志向,要繼續(xù)盡量理智而客觀的具體批判下去。所以更加明確:
“絲縷微言,星火燎原”
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