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夏季,連日的暴雨導致黃河水位暴漲,多處堤壩出現(xiàn)了險情。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動。
皇帝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朝堂之上,大臣們爭論不休。有人主張加固堤壩,有人主張疏浚河道,還有人主張遷徙百姓。
太子蕭景主張遷徙百姓,認為這樣最穩(wěn)妥,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而蕭徹則主張加固堤壩和疏浚河道雙管齊下。他認為遷徙百姓耗資巨大,且會引起百姓的恐慌,不是長久之計。
“安王殿下,”太子反駁道,“如今黃河水勢兇猛,加固堤壩和疏浚河道談何容易?若是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到時候誰來擔責?”
“太子殿下,”蕭徹從容地說道,“遷徙百姓固然穩(wěn)妥,但百姓世代居住在黃河岸邊,早已習慣了那里的生活。強行遷徙,只會讓他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而且,遷徙百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朝廷現(xiàn)在根本負擔不起。與其這樣,不如集中力量加固堤壩和疏浚河道,雖然風險大,但只要我們指揮得當,一定能夠渡過難關?!?/p>
“你……”太子被蕭徹說得啞口無言,臉色有些難看。
皇帝看著爭論不休的兩人,皺了皺眉頭,看向沈敬之:“沈尚書,你怎么看?”
沈敬之沉吟片刻,說道:“陛下,臣認為安王殿下所言有理。遷徙百姓非長久之計,加固堤壩和疏浚河道才是根本之策。只是,此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一位得力的大臣前往前線指揮?!?/p>
皇帝點了點頭:“沈尚書說得有道理。那么,誰愿意前往黃河前線指揮抗洪?”
大臣們面面相覷,都沉默了。黃河水患兇險異常,前往前線指揮,若是成功了,自然是大功一件;可若是失敗了,那就是死罪。
就在這時,蕭徹上前一步,朗聲道:“父皇,兒臣愿意前往黃河前線,指揮抗洪!”
皇帝看著蕭徹,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好!安王有此擔當,朕很欣慰。朕就命你為抗洪總指揮,調(diào)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務必保住黃河堤壩,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兒臣遵旨!”蕭徹拱手領命。
太子看著蕭徹,眼中閃過一絲嫉妒和不甘。他沒想到,蕭徹竟然敢主動請纓前往黃河前線。若是蕭徹成功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將會更加穩(wěn)固。
散朝后,沈清辭找到蕭徹:“殿下,黃河前線兇險,您一定要多加小心?!?/p>
蕭徹看著她,眼中帶著一絲暖意:“放心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倒是你,在京城要多幫襯沈尚書,也要提防太子。我不在京城的這段時間,他很可能會趁機搞小動作?!?/p>
“殿下放心,我會的。”沈清辭道,“需要什么物資,您盡管開口,我會讓父親盡力調(diào)配?!?/p>
“好?!笔拸攸c了點頭,“我這就準備出發(fā),事不宜遲?!?/p>
看著蕭徹匆匆離去的背影,沈清辭心中有些擔憂。她知道,這次黃河抗洪,對蕭徹來說,既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
蕭徹離開京城后,沈清辭和沈敬之果然沒有閑著。他們一方面積極調(diào)配糧草、物資和民工,源源不斷地送往黃河前線;另一方面,密切關注著京城的動向,提防太子的暗算。
太子果然如蕭徹所料,開始在暗中搞小動作。他散布謠言,說蕭徹在黃河前線指揮不力,導致水患更加嚴重;還暗中阻撓物資的調(diào)配,試圖拖延抗洪的進度。
沈清辭和沈敬之及時發(fā)現(xiàn)了太子的陰謀,一方面派人將太子的所作所為告訴了蕭徹,讓他有所防備;另一方面,在朝堂上據(jù)理力爭,駁斥謠言,確保物資能夠順利送往前線。
黃河前線,蕭徹日夜堅守在堤壩上,與民工們一起扛沙袋、固堤壩。他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在他的指揮下,堤壩一次次化險為夷,疏浚河道的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然而,就在抗洪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一場更大的暴雨來臨了,黃河水位再次暴漲,一處薄弱的堤壩出現(xiàn)了決口的跡象。
情況危急!
蕭徹當機立斷,親自帶領士兵和民工前往堵缺口。他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與大家一起扛著沙袋,奮力堵住缺口。
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奮戰(zhàn),決口終于被堵住了。而蕭徹卻因為勞累過度和受涼,病倒了。
消息傳到京城,沈清辭心急如焚。她立刻向父親請命,想要前往黃河前線照顧蕭徹。
沈敬之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同意了:“去吧,路上小心。告訴安王,京城一切有我們,讓他安心養(yǎng)病。”
沈清辭點了點頭,立刻收拾行裝,踏上了前往黃河前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