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沒有動做,白費了慕容離一番算計。正打算撤手,執(zhí)明也剛好和太傅賭完氣,慕容離順手將政權還給執(zhí)明。
執(zhí)明更加堅定要帶慕容離出走的決心,慕容離在他撒手不管時,替他打理江山。當他撒完氣回到朝堂時,天權被慕容離管理的很好。
有此左膀右臂,何愁江山不穩(wěn),王位不保?
再怎么說,執(zhí)明也是君王,自然也能看出這段時間局勢的莫名。
五國亂斗,損失慘重,可恰恰避開了天權,難保沒有慕容離的手筆。
又轉頭一想,慕容離只是一個伶人,就算能處理朝堂之事,偶爾思慮不周,也是正常。
再說依慕容離清冷的性子,也不是喜歡戰(zhàn)爭的,避開戰(zhàn)事倒也符合慕容離的行事。
執(zhí)明愉快的為找到了借口。
執(zhí)明不犯渾離,也就開始圍觀看戲了,三國之間倒不會打得你死我活,但也不能直接結盟。
一味抱團只會引起周邊小國反抗,不若假意打仗,一來展示國力,也給各國一個下馬威,告訴那些個野心勃勃的蠻夷部族,膽敢侵犯領土,定叫他有來無回。
二來,幾國之間雖交手數(shù)次,但不曾涉及根本,還有結盟余地。大國之間相互敵視總好過互相結盟,算是給他們一顆定心丸。
瞅準時機,執(zhí)明直接對上開陽玉衡。兩國背后只打算跟三國打,沒想過執(zhí)明會跳出來。
三國怕執(zhí)明破壞計劃,一封封的書信自各國而來,紛紛送進天權王宮中。
書信雖是不同地方不同人書寫,但內(nèi)容卻類似,中心思想只有一個:該干嘛干嘛,不要隨便摻和進來!
執(zhí)明泄氣,難得主動打架,奈何沒對手,連隊友都嫌棄他,郁悶的執(zhí)明只好發(fā)展本國經(jīng)濟。
三國等了許久都不見有異動,便知道,背后之人已看出他們的計劃。
陵光是個閑不住的主,見計劃失敗,便轉移目標,盯上了開陽。
開陽只是個諸侯國,并未立國,開陽侯雖是個年輕人,但行事頗為謹慎,隱忍許久,一朝被天璇針對,確是有些頂不住。
玉衡開陽結盟,作為盟國玉衡自然不會不管開陽,暗中聯(lián)系慕容離,慕容離獻計,兩國暫且服軟,取得三國信任。
待將來,里應外合,一舉拿下三國地盤,瓜分鈞天。
兩國應允,玉衡向天璣投誠,自甘為郡,天璣雖然不知何意,但有小國依附,也是頂有面子的事,自然是高高興興的允了。
而開陽是打算把天璇晾在一邊,向天樞俯首稱臣,奈何天樞地勢偏,開陽使臣還未至天樞境內(nèi),竟全數(shù)病倒。
無法,只能捏著鼻子依附天璇。陵光知曉此事后,笑了好幾天,然后給孟章寫了封國書。
執(zhí)明淪為吃瓜群眾,一切都不曾參與,百無聊賴之下,竟折騰起慕容離來。
慕容離最初扮做伶人,稱其是玉衡人。慕容離想起這事兒就頭疼,要是當日坦白,也不用今日一個又一個謊言去圓謊了。
執(zhí)明問起,慕容離便含糊略過,執(zhí)明只當是慕容離不想談起過去傷心事。
執(zhí)明決心折騰慕容離,又怎會讓慕容離敷衍過去。找了太傅商量,想著玉衡乃慕容離故國,太傅便同意執(zhí)明與慕容離回玉衡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