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chuàng)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陽朔縣69.9萬?54"
陽朔奇山秀水中的繁華古街和美食5.5萬?3'53"
西街——陽朔最繁華街道4.4萬?57"
人在畫中游,玩轉(zhuǎn)陽朔山水2.4萬?3'45"
大榕樹風景區(qū)——風光秀麗1.7萬?24"
?????
陽朔縣
陽朔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qū)南面,東鄰恭城縣、平樂縣,南鄰荔浦縣,西接永福縣、臨桂區(qū),北與靈川縣、雁山區(qū)接壤??h城距桂林市區(qū)65公里,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萬公頃,全縣總?cè)丝?0.83萬人,轄6鎮(zhèn)3鄉(xiāng),有漢族、壯族、瑤族、回族等11個民族。[1]
2015年末,陽朔縣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108.20億元,財政收入5.93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chǎn)投資124.47億元;農(nóng)林牧漁業(yè)總產(chǎn)值36.61億元,接待游客1304.9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100.2億元,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11977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0元。[2]
陽朔縣擁有漓江景區(qū)、《印象·劉三姐》、碧蓮峰山水園、聚龍?zhí)?、蝴蝶泉、劉三姐水上公園、鑒山寺等營業(yè)景點15處。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3]
中文名稱
陽朔縣
外文名稱
Yangshuo County
行政區(qū)類別
省管縣
所屬地區(qū)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
下轄地區(qū)
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陽朔為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屬荊州零陵郡,為始安侯國地。
南朝宋泰始年間(466—471年),改始安郡為始建國,熙平縣屬其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縣治由熙平遷今陽朔鎮(zhèn),縣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陽朔”為縣名。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jīng)各朝,流傳至今。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與陽朔同屬桂州轄地。
?
漓江水路
唐貞觀元年(627年),[5]撤銷歸義縣并入陽朔縣,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縣治在今白沙鎮(zhèn)的舊縣村南側(cè)。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改桂州為靜江府。陽朔屬靜江府所轄。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陽朔屬靜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桂林府,陽朔縣屬桂林府。
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陽朔屬桂林道,桂林道后改為漓江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漓江道廢,陽朔直屬廣西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廣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專區(q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廣西省第八區(qū)(桂林專區(qū))。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屬十一(平樂)專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陽朔縣,屬桂林專區(qū)。
1961年5月,將7個人民公社分為17個人民公社(鎮(zhèn)),公社以下仍設生產(chǎn)大隊和生產(chǎn)隊。
1962年8月,撤銷17個人民公社,設立7個區(qū),共轄97個鄉(xiāng)級組織。
1968年4月陽朔縣屬桂林地區(qū)。
1981年2月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成立陽朔縣人民政府,公社、大隊成立管理委員會,生產(chǎn)隊成立隊委會。
1981年7月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劃歸桂林市管轄,成為市轄縣,縣治不變。[6]
1996年,陽朔縣面積1428平方千米,人口約29萬人。轄4個鎮(zhèn)、6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