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從東吳、東晉,南朝、再到太平天國、國民政府,南京雖被稱作“十朝都會”,可為什么建都于此的政權(quán)皆曇花一現(xiàn)、國運不長?好不容易有個兩百多年的明朝曾定都于此,還是早早遷了都的,其中到底蘊含了什么玄機?這就是王氣,王氣余額不足。
道衍禪師再次提醒朱元璋‘蕭梁事業(yè)今猶在,北固青青客倦看’.這不是玩文學(xué)、玩藝術(shù),更不是要詩意地生活,這是歷史信息!北京大學(xué)有個圖書館專業(yè),現(xiàn)在歸信息管理系,這就是當(dāng)今社會對信息的越來越重視。沒有歷史信息,誰也無法決策,摸石頭過河,那不是歷史風(fēng)流人物。
關(guān)于王氣先天足不足?余額足不足?這事兒歸老天爺管,但老天爺從來不寫書,沒有《天書一》、《天書二》:圣人也不寫書,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他們的門徒從自己的筆記中編纂的。所以沒有不可以批判的經(jīng)典,卻有不得不尊重的圣賢;。經(jīng)典可以篡改成毒雞湯,但圣賢必須要禮敬。所以,關(guān)于王氣,您只能猜!
南京處于整個中國的東南一隅,一道長江“天塹”把它與遼闊的北中國隔斷,最易于偏安茍且。從經(jīng)濟上來說,江南向來為魚米之鄉(xiāng),富庶的經(jīng)濟條件與脂粉氣的秦淮河反給統(tǒng)治者提供了加速腐敗的溫床,使“后主”們沉醉于“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的“二十四位女嘉賓”。
除了地理、經(jīng)濟、風(fēng)氣等外部因素外,定都南京的幾個王朝,都沒有問鼎中原、統(tǒng)一中國的決心和實力之原因,是因為沒有靠山與靈氣。所以,當(dāng)年劉伯溫把吳王府修的很小,意寓此地不可久留,希望主公朱元璋要將洪武革命進行到底,因為他了解劉秉忠贊畫吉壤、卜宮設(shè)計的元大都的根砥。
劉伯溫有一個稱號"渡江策士",而且無雙。渡江北定中原,然后進克大都,這是劉伯溫一人贊畫的策略,無人可與其爭功。因為朱元璋手下的紅巾軍將領(lǐng)中只有劉伯溫對太行山、對大都的軍事地理有調(diào)研,此一歷史功勞是任何人奪不走的。而且,劉伯溫認(rèn)為,只有在北平府成為京師后,大明才算立住腳了,大明得進京趕考,不能留戀秦淮河‘幾十四位粉黛’.,那都是王朝帝祚的敗家娘們兒。
所謂的長江天塹,其實靠不住。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不過是一溝兒,一葦可航,偏安夢不能做,這兒不是大明希望的田野;這兒不是冬麥區(qū),也沒有高粱,沒有山頭白,沒有盧溝橋。可是,發(fā)財?shù)臋C會在這里,家眷良田在這里,親愛的美人在這里,各種關(guān)系在這里,利益在這里。還有氣候問題等等,再加上那誰一句話,叫什么名字來的?還真不好記
“廢興有數(shù),只得聽天。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朱元璋曾在南京望天長嘆!聽天,可朱元璋一直在聽;尋找吉壤定都,其實正是朱元璋自己最大的心病,劉伯溫與道衍的先后努力,其實正是為了去掉洪武爺他的心病。其實,最先有遷都念頭的正是朱元璋本人,但朱元璋迷信王氣,他曾讓自己的一位救命恩人也來北方尋找王氣,此人被明史稱作‘紫衣人’,被朱元璋稱作張三豐。
但尋覓王氣的張三豐成為了歷史之謎,從此杳杳無有消息。北方到底有沒有王氣?這是要拿出證據(jù)的,不是靠捅詞兒就行的。古人雖然迷信,但也講究樸素的唯物主義,您得拿出點兒東西來,來證明有王氣。什么東西可以證明有王氣呢?可以做為定都的參照物呢?劉伯溫說過一件寶物,就產(chǎn)于北方??芍旄绮煌耆判?,于是就派自己的救命恩人‘紫衣人’來北方踏勘尋找。
但這位紫衣人,也就是張三豐從此萍蹤俠影,再也沒露過面,朱元璋給他寫信他也不回。道衍此行北平府,也肩負(fù)著尋找王氣與靈物的任務(wù),可什么‘紫衣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他們相繼要尋找什么靈物來證明北平府有王氣呢?
王氣在焉?王氣在燕?只要洪武爺朱元璋三寸氣在,拿不出王氣在燕的證據(jù)就想漂來一座北京城?門兒也沒有?。≡蹅兿禄卦僬f。。
正是:五葉初成椵樹陰,紫團峰外即雞林。名參鬼蓋須難見, 材似人形不可尋。品第已聞升碧簡,攜持應(yīng)合重黃金。 殷勤潤取相如肺,封禪書成動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