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既然定都北京這盤棋是明太祖朱元璋下的,那為什么道衍不留在南京與朱元璋直接共事兒呢?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早在洪武三年的時候,道衍就參加了在南京宮殿的僧人治國人材選拔考試,榜上有名。但是,道衍只是領(lǐng)了一件僧衣就走了,謝絕了所有職務(wù)。之后的這一等呀就是十二年,青春韶華皆已不再。
為什么不早早接過大明的繡球?這是因為大明的政策法網(wǎng)太密,甚至有金榜題名的人都未敢做官,而是經(jīng)商去了。由于許多富戶都是蘇州人,那里的中等富戶與小富之人也遭到了李善長在江南土改中的打擊,造成冤案。以至于在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讓李善長提前退休,以平息輿論。
在文字方面,詩人高啟的結(jié)局讓江南噤若寒蟬。洪武爺曾游歷一廢圮寺院,武裝衛(wèi)士們不僅執(zhí)戟如林守在寺院周圍,而且是提前清場。但朱元璋進入一看,只見壁上有人剛剛畫了個大布袋和尚,旁題偈語,墨痕猶新: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又何妨!四下看看,依舊沒有一個僧人。
魯迅先生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說:“古人告訴我們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實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回望世界與中華的歷史,只有完美的輪回,沒有完美的王朝。劉伯溫為什么遲遲不肯投奔新主,那是因為他看到了元朝的根砥。張三豐為何不肯出山,那是因為看到了大明的嚴苛,道衍也是如此。道衍覺得,驅(qū)除胡虜,很好!救濟斯民,也很好;但人不只為一日三餐活著,人活著也得有點樂趣,天下人可以不求個人的大富大貴,但活著得有趣味。
怎么才能活得有趣味呢?那就是別老置人于死地,別老什么事兒都一刀切。歷史猶如一條巨舟,大家若都跑到船的左邊,那就會傾覆;乘客若都跑到右船舷,那巨舟也會翻船。所以,王朝要均衡,不能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能都跟您朱哥一樣,得放寬些子。燕王朱棣,他也愁呀,活不下去呀,宋小寶也勸不住他呀。道衍還得做個說單口相聲的,勸燕王朱棣放寬心。
人心寬一寸,人生路就會寬一尺;人心寬一尺,王朝的帝祚之路路就會寬一丈。否則,歷史就會有反彈的那一天。魯迅先生說:“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歷史?!边@些,咱們就不寫了,咱們說高興的;但若是一點不提,人家會說你粉飾朱哥。
所謂的張三豐也是如此,他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當(dāng)朱元璋還叫朱重八的時候,張三豐就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但他為何萍蹤俠影呢?首先,張三豐要尋找一種靈物兒證明王氣在燕,但卻再也沒有露面。道衍此行北平府不但要尋找劉伯溫的寶圖,也要尋找張三豐的痕跡。于是,太行山就有了飛來佛的故事與漂來佛的傳說。但到底找到張三豐了嘛?張三豐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
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