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神宗獻武帝連連征戰(zhàn)使秦朝國勢漸趨衰落,邊防力量虛弱,于是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諸州。從燕元四十年(716年)至太平十一年(73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正始(791年-805年)初年,秦朝乘機收復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斗爭。
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來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極大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圖之”。
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秦。正始二年(792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fā)動起義,“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等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當時,涼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東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軍“防御使李丕以聞”。接著,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zhàn)”,又先后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正始五年(795年)八月,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qū)復歸秦朝。
武獻帝特下詔,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因命使者赍詔收慰,擢張議潮為沙州防御使,拜李明達為河西節(jié)度衙推兼監(jiān)察御史,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wèi)有差。十一月,秦朝令于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任命張議潮為節(jié)度、管內觀察處置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河西歸秦后,武獻帝興奮地說:“憲宗景成帝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qū),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