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胤禛也在為了新政推行的事情頭疼,最難辦的就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一條。因為觸及了士紳階層的根本利益,遭到整個士紳階層的一致抵制。
讀書人之所以能普遍獲得人們的尊重,主要是他們知書達禮、與人為善,但是,不少讀書人利用自身的特權與“才能”,干起了損公肥私、損民利己的不法勾當。
這樣的事例,在雍正朝也沒少發(fā)生。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特權階層利用自己不用納稅的便利,在自家名下收納了許多貧民的田地,這樣老百姓們,就不用向國家交稅了。但是,國家的稅不收了,那些個掛名的紳衿儒士們卻不會讓你白掛的,得給他們交納好處費。窮人的“稅”沒少交,國家的口袋卻癟了,用于民生的投入就少了,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還有一些讀書人,依仗自己讀了些“濟世”文章與特殊身份,與地方的貪寫惡吏相勾結,包攬詞訴,擾亂正常的司法審判,為害鄉(xiāng)里。
他們的不法行為,同政府的法令和權力也發(fā)生沖突。他們腐蝕各級官員,是產(chǎn)生吏治敗壞的一種社會因素。
凡些種種,有些讀書人就變成鄉(xiāng)下的“公害”了。
這也就難怪連雍正帝也看不下去了。雍正帝痛斥那些“蕩檢逾閑不顧名節(jié)”士人的種種不法罪行:
胤禛(雍正帝)他們出入官署,包攬詞訟,勾結地方官,分享政府的司法權;武斷鄉(xiāng)曲,欺壓平民,稱霸鄉(xiāng)里;抗違錢糧,藐視國法;代民納課,私潤身家。種種不法,殊甚可惡!
鑒于這種情況,從雍正元年開始,首先在河南,由田文鏡主持,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官員士紳和平頭百姓一樣,都要納稅,都要參加義務勞動。中國歷史上,老百姓除了交錢糧納稅,還要當差,參加官府組織的筑堤、治河、修路、運輸?shù)取傲x務勞動”,即所謂“徭役”,這也是賦稅的一種補充。
這項新政一經(jīng)實施,便掀起軒然大波,反對聲浪此起彼伏。再加上田文鏡在推行過程中,行事過于操切,手段冷酷態(tài)度強硬,隨著推行新政的力度不斷加大,反彈勢力也在不斷跟進,田文鏡在兩年內(nèi),就彈劾罷免河南中高層官員,達二十二名之多。并直接導致了,雍正二年河南封邱生員,罷考事件的發(fā)生。
滿朝文武百官,彈劾田文鏡的折子,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從雍正四年開始,胤禛正式在全國范圍內(nèi),強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
第一條嚴禁紳衿包攬錢糧。雍正五年定出懲罰事例:
胤禛(雍正帝)凡貢監(jiān)生員包攬錢糧而有拖欠的,不管多少,一律革去功名;拖欠至八十兩的,以贓或枉法論處。
第二條嚴禁紳衿欠糧。制定兩條新法令,一是雍正六年規(guī)定:
胤禛(雍正帝)凡系紳衿拖欠錢糧,地方官要把他同平民欠糧分開,單獨匯報,以便照紳衿抗糧例治罪。
一是雍正八年定例:
胤禛(雍正帝)州縣官要把生員應納錢糧造冊送學官,由學官協(xié)助督促完納。
第三條嚴禁紳衿駕詞興訟。有個名為王轍的進士伙同武生王允彝、王甸極等包攬詞訟,詐騙錢財,雍正帝革其進士,對他們嚴行審判。
第四條加強對生監(jiān)的管理。政府規(guī)定:每年年底,生監(jiān)要五人互保,沒有抗糧包攬等事,生員完糧后,方準應試。
這一系列規(guī)定,給士紳們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緊箍咒,讀書人們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好日子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