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憶我看書的時候就知道,我二哥哥李承澤是慶帝欽點的太子磨刀石。
李憶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
李憶先說性格吧。
李憶父親慶帝,有野心有心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且有著封建帝王典型的威嚴高傲冷血;
李憶母親淑貴妃,真·書貴妃,與世無爭沒啥心計的文學(xué)少女。
李憶所以,作為這倆人的兒子,二哥哥既有母親的文藝范兒,愛好文學(xué),恃才傲物,又有身為皇家子弟那股兒不接地氣的高傲和冷漠。
李憶就像他吃火鍋的時候跟謝必安說的:
二皇子李承澤“范閑和我一樣,不是甘于人下的人。”
李憶不過真要說的話,
李憶二哥哥自己是不想爭皇位的,如果沒有慶帝的逼迫,他寧可做個職業(yè)修書的閑散王爺。
李憶奈何……同批只有他適合和太子哥哥爭皇位,大皇子一半外族血脈沒資格,宜貴嬪膝下的三皇子那時候還沒影兒呢!,
李憶所以,他從小被慶帝有意扶持,創(chuàng)造他和太子哥哥對立氛圍,故意給他和太子哥哥一樣的配置。
李憶就算他不爭,明眼人也看得出來,皇上除了太子也看好他,就總會有人支持。
李憶只要有人支持他,他就是太子的絆腳石,攔路虎,
李憶因此太子哥哥在皇后和長公主的雙重洗腦攻勢下,13歲就想殺他。
李憶我二哥哥也就是打那時候起,知道必須得爭,不爭,太子也好,慶帝也好,都不會讓他活下去。
李憶所以他在給范閑寫得信里說
二皇子李承澤“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保命”
李憶是真的。
李憶畢竟除了他自己,他還得護著親媽不是?
李憶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子+慶帝親兒子,
李憶他視人命如草芥也是真的,
李憶他是真的打心底不在意老百姓,
李憶這個觀念我也不用強行給他掰正,因為他并不是弒殺成性的惡魔,雖然視人命如草芥,卻也不會隨意殺人。
李憶我只守著他,不給他無故傷害百姓的機會便可罷了。
李憶被迫爭皇位使他他對慶帝恨之入骨,他清楚自己只是個磨刀石,但毫無辦法。
李憶不爭死路一條,爭還有一線生機。
李憶何況身為皇子的傲骨也讓他不甘心被慶帝擺布,被太子踩在腳底下。
李憶因此,不得不入局了。
李憶慶帝看準了自己兒子的性格,還給了他希望,他不跳才怪呢!
李憶原著里刺殺案幕后主使是他。
李憶原因很簡單:
李憶他看好范閑,但覺得范閑不會投靠自己。
李憶長公主其實既不是太子黨也不是二皇子黨,她假意投靠二哥哥,在他與太子哥哥之間做雙面間諜,不過是為了在其中另做打算罷了。
李憶原著里,范閑查出真相之后與他決裂,但很快發(fā)現(xiàn)他也不過是慶帝的棋子。
李憶兩人雖然不同道,但都覺得彼此是一類人,弄成那種你死我活的局面,頗有點命運弄人的感覺。
李憶因此范閑雖然不留余力地打壓二哥哥的勢力,卻也存了另一份心思:
李憶只有把二皇子打入塵埃再無翻身可能,慶帝就會放棄這枚棋子,二皇子才能相對自由地活下去。
李憶只可惜,范閑終究不夠了解二哥哥。
李憶他的計劃沒有成功……因此,我不能再讓他走上那條路。
李憶驕傲如二哥哥,他是不會甘心的。
李憶他為了葉家的兵權(quán)娶了葉靈兒,
李憶那并不代表他真的冰冷無情,
李憶他們那對先婚后愛,葉靈兒是真心待他的,他也確實想護著葉靈兒。
李憶看看我二哥哥現(xiàn)在對葉靈兒毫無興趣的樣子,真想不到今后他倆伉儷情深該是何種情形。
李憶原著里,他是真的被逼得狠了才決定為了慶帝給的那一線能夠奪權(quán)成功的機會而起兵謀反,沒想到起兵途中被葉重給賣了,直接玩完。
李憶在得知被岳父出賣的一瞬間,他才知道這一切還是在慶帝的掌控之中,無論自己之前有幾多番謀劃,最后還不過是一個牽線木偶。
李憶他心態(tài)直接崩了……慘得一批。
李憶慶帝和范閑其實都想留他一命,但這等高傲的人失了尊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
李憶二哥哥在最后一次見范閑之前就服了毒,為了防止被范閑救回來,一直挺到毒入心脈才讓他發(fā)現(xiàn)。
李憶臨死前,他把葉靈兒和淑貴妃托付給范閑照顧,之后吃著葡萄毒發(fā)身亡。
李憶幸而現(xiàn)在有我勉力救他,不然也許今后窮途末路之時,他還得多給范閑托付一個我。
李憶順嘴一提,葉靈兒真的是個重情重義的女子,她本來是想跟著二哥哥去,但被范閑直接敲暈了。
李憶之后廢了好大勁兒,才給勸回來的。
李憶只不過現(xiàn)在劇情線有變,不知道二哥哥和葉靈兒還會不會有機會“再續(xù)前緣”。
李憶畢竟,林婉兒也是好姑娘,偏偏范閑現(xiàn)在已經(jīng)“移情別戀”了,可見……愛情這玩意兒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一點機緣因變,便會造成不同的結(jié)果。
李憶對了!再順嘴一補充,
李憶他服毒前給慶帝留了封草書,
李憶滿腔怨氣和恨意只凝成四個大字:
李憶鰥!寡!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