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安明德年間金陵有一戶富人家,姓李名鶴,字鳴高,原本是江南揚州人。他的父親叫做李懷,有八個兒子,李鳴高是最小的那個,大家都稱呼他為李八爺。
他家也是書香門第,但卻是男丁稀薄,李鳴高乃是家里獨苗。他的父親李懷這一代開始,棄文從賈,到金陵開始從商,他家才開始逐漸發(fā)跡,有如今的龐大家業(yè)?,F(xiàn)如今也是財丁兩旺。
李鳴高打小就聰明伶俐,有一副豪杰胸襟,小時候入了泮門,但是鄉(xiāng)場不利,所以也就棄文從武了。李銘高夢想著成為一代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奈何尋不到名師相授。
轉(zhuǎn)眼之間,李鳴高已有二十歲,早已娶妻生子。育有二子,他父親就把家產(chǎn)分開,各立門戶。李銘高在金陵南門太平村買得田地,建造家宅,共一百多間。
家宅在還有護莊河,河上前前后后共有四座橋,莊墻墉高峻,房屋氣宇軒昂,建造的相當有氣勢。
在他家宅后還有一個花園,花園里亭臺樓閣,奇花異草,假山樹木,樣樣俱全,但是唯獨少了池塘。要知道,花園里沒有樹木花草,就好像有位姑娘,天生絕色卻是光頭,那沒有池塘也就似那美人沒了雙眼。所以花園里最要緊的就是那樹木池塘。
當時李銘高就特別生氣??,命人趕緊開挖。在池塘挖到一丈多的時候,挖到了石板,打開石板,發(fā)現(xiàn)底下一排都是大箱子,箱子里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銘高看了高興壞了,趕緊叫來家人抬進家去,總共抬了有七八十大箱。那鳴高一時間就成了金陵首富。
銘高一時高興,也就起了好客的心思。他在南門內(nèi)開起了豐泉當鋪,數(shù)年間,開遍各處,共有二三十處典當行。那些出身貧寒之人,皆去投奔他,他也是來著不拒。天下間,不管是貧困富貴,文人武士,只要品行端正,與他性情相合,他都結交。如果有人無家可歸,那就可以住在他的宅上。
后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他就在的住宅旁建造了很多客房供他們居住。每天吃飯,敲鑼為號,食客多達數(shù)百人。這其中知己也就那么幾個人。他與這幾人結為兄弟,整天在一起,作詩飲酒,談論詩詞歌賦,或者是演練武藝,騎馬射箭,或者踏青游玩。李銘高的為人處事,什么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就是太過于嫉惡如仇。
后來,李銘高府上的食客越來越多了,這些人里雖有文才武略,及各種技藝之人,但都是平常之輩。
只有一個南陽女子,姓白,不知道具體叫什么名字,有個別號叫孤云居士,常常是道家裝扮,因此大家都叫她白道姑。她曾在峨眉拜師學藝,后來棄家訪道,遇到了不少能人異士,說以本領更加大了。她聽說金陵南門太平村有個李銘高,輕財好客,禮賢下士,結納了天下英雄豪杰,她就前來拜訪。
李鳴高見她仙風道骨,眉清目秀,舉止風雅,身穿一件白綢道袍,腳踩藏青綢面鞋,背上掛一口寶劍,手執(zhí)拂塵,似畫中的仙子下凡,只是少了一個葫蘆,李銘高知她必定大有來歷,心中不由得大喜。于是就留白道姑到書房,把她敬為座上賓,特地派了一名書童李福服侍。
李銘高一有空來找白道姑飲酒談心,每次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從無越距的行為,倒也是位真君子。每次說到傳授劍術,她便是退三阻四的不肯。李銘高倒也是爽快人,見她推三阻四,說過兩回就再也不提了。只是仍然像之前一樣款待白道姑,絲毫沒有怨悔的意思。
過了半年有余,孤云居士見銘高心存仁義,為人忠信,于是她向銘高道:
白道姑貧道承蒙公子厚情,青眼相看,公子一向愛慕劍術,我都沒有教給你,到現(xiàn)在不知不覺已經(jīng)有半年多了?,F(xiàn)在我想離開去找一位道友,不知何時還能再見公子,因此我有一些劍術想教與公子,不知公子覺得怎么樣?
李銘高聽到白道姑肯傳他劍術,心花怒放,即倒身下拜
李銘高師父在上,弟子李銘高若承師父傳授劍術,沒齒不忘師父大恩大德!
白道姑(慌忙扶起)公子何必如此!只是一件,我只能傳授給你一些拳腳棍棒與飛行之術。如果說“劍術”,卻是不能。并不是說我小氣。按照公子的為人,我愿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你,但你是富貴人家,并不是那些修仙學道的人。劍術要想練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必須先拋棄名利,拋棄妻子家財,隱居深山老林,修身養(yǎng)性,采取五金之精華,練成龍鳳靈丹,在鑄成劍,這劍才能有用,不是要一兩年能夠完成的。
李銘高將信將疑,不知孤云居士肯不肯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