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塵道人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羽山再向東三百七十里的地方,叫做瞿父山。山上光禿禿的,卻遍布著各色玉石及黃金。
瞿父山
有人說瞿父之山可能是今天安徽銅陵一帶山脈,包括獅子山、銅官山、鳳凰山以及繁昌縣的寨山等。
無草木:銅陵地區(qū)的山脈很多是喀斯特地形,故草木稀疏
多金:銅、金、銀、硫鐵礦和石灰石儲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銅陵市因礦而生
多玉:紫墨玉產(chǎn)于銅陵縣與繁昌縣交界處的一個丘陵山洼之中,蘊藏量非常豐富,藏于淺土層中,還有的裸露于土層之外。“紫墨玉”學(xué)名又叫“堇青石”,為天然黑色,結(jié)構(gòu)致密,其礦物集合體是世界上幾種珍貴的玉石品種之一。采用紫墨玉制作的工藝品,精光內(nèi)蘊,純而不染,光潔照人,細而勻韻,聲清悅耳,手感舒適。
我怎么感覺遠古時期中國哪里都是黃金呢?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的地方,叫做句余山。山上沒有樹木,卻遍布著各色玉石及黃金。
句余山
據(jù)郭璞注釋,句余山在余姚縣南,句章縣北,這兩個縣名是由這個句余山名而起的,余姚縣取"余"字,句章縣取"句"字。余姚縣的建制現(xiàn)仍然存在,屬浙江省管轄。句章縣是秦代設(shè)置的縣,縣城在余姚縣的東南,東晉隆安年間,劉牢之和孫恩在這里打仗,縣城便遷移到現(xiàn)寧波市以南,并重新修筑了縣城。唐代這個縣的建制被廢除。
也有人說這里的“句余之山”就是今天江蘇句容市境內(nèi)的茅山。
根據(jù)《茅山志》記載,茅山原名句曲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故原名“勾曲山”,因古代“勾”通假“句”字,也稱“句曲山”。句容市因山得名,取其源曲而有容之意。本人認(rèn)為,容、曲、余在吳語中發(fā)音相近(有江蘇的朋友可以驗證下是不是這樣),句曲、句容應(yīng)該都是句余山的訛傳結(jié)果。
無草木:茅山喀斯特地形特征明顯,洞穴眾多,又稱“地肺山”,草木稀疏。
多金:《弘治句容縣志》載,茅山金菌山礦藏豐富,有金可采,入土不過一二尺。
多玉:《格古要論珍寶論》:“句容茅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飯糝,好者與真玉相似,雖刀刮不動,終有石性,不溫潤,宜仔細辨之。”《清一統(tǒng)志》:“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鐘乳。”《弘志句容縣志》:“冷水澗在茅山玉晨觀北,舊名蒼龍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堅潤可愛即茅山石也?!?/p>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qū),東望諸[囪比]。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至于具區(qū),其中多[此/魚]魚。
譯文
句余山再向東五百里的地方,叫做浮玉山。登上浮玉山頂,向北望到縣區(qū)湖,向東可以望到諸河。山中有一種野獸,虎身牛尾,叫聲像狗吠,名叫彘,吃人。苕水發(fā)源于浮玉山的北坡,朝北方向流去,注入具區(qū)湖,水中生長著很多觜魚。具區(qū)湖,就是現(xiàn)在的太湖,在江蘇省境內(nèi),古代也稱太湖為震澤。太湖中盛產(chǎn)觜魚,現(xiàn)俗稱刀魚。據(jù)郭璞注釋說,這種魚頭很長,大者一尺多長,太湖中生長著很多這種魚。
簡介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有天目山大峽谷、漂流、蔬菜采摘園、葡萄果園、兒童夏令營基地。是國家4A級景區(qū),也是“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一。主峰仙人頂海拔1560米,森林覆蓋率99.8%,負氧離子每平方厘米13.2萬個,夏季溫度僅20℃。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xué)科研重要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巖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fēng)韻。
天目山山清水秀,沒有刻意發(fā)掘的景點,無人工雕琢的痕跡,自然生長的大樹,純凈清新的空氣,舉目四望,天地間,靈魂被蕩滌干干凈凈的地方。 歷史文化
大禹治水,走遍神州,他和其助手伯益為山川命名,別其山脈,記其里程和水的源流及所產(chǎn)金玉草木鳥獸,合伯益記錄下來,這就是《山海經(jīng)》?!渡胶=?jīng)》上有一段文:“浮玉山,苕水出其陰,北流注于具區(qū)?!?具區(qū)為太湖古稱)文后注有:“浮玉山在安吉縣”。浮玉山因《山海經(jīng)》上有名,因而成為天下名山,連安吉縣名也名播天下。
浮玉山,清·《孝豐縣志》上記有二處,一處記:“浮玉山,縣東南十里,有一石靈異如玉浮水面……”其位置在天荒坪鎮(zhèn)的大溪山未到的地方,是座海拔不到400米的小山,其西南與南嶼山相接。另一處記:“天目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金石鄉(xiāng),高三萬六千尺,廣八百里與杭州府臨安於潛接界,一名浮玉山?!币蛘麓逦舴Q金石鄉(xiāng),故此山即天目山,又稱龍王山。浮玉山《山海經(jīng)》上只有一個,為何安吉有二個?這二處山,都有《山海經(jīng)》所說的地理位置,有苕水出其山北,都流向太湖。那應(yīng)如何分辨與解說呢?對此一般認(rèn)為:中國是“地傾東南”浙江位東南,地勢最低,天目山脈正處于長江、錢塘江中間地帶,在堯時洪水滔天,這里的平地小山,皆被淹沒,成一片汪洋。天目山因它高在云天之上,也被洪水圍住,如玉浮于水上,故被大禹命名為浮玉山”。對天荒坪的浮玉山,我未聽見有任何評說,這大概因其太低,其時早沉于水,夠不上《山海經(jīng)》上名山的檔次,故疏忽而不論了。
由于《史記》“夏本記”有:“禹曰:鴻天滔天,浩浩懷山襄陵”。足證其時鴻水確實是浩洋于丘陵低山之上,把高山圍面孤島,故天目山似水中浮玉是可信的。但我并不認(rèn)為浮玉山之名由此而來。因為大禹和伯益給天下山川命名,名實相符,山絕高者稱京,高而銳稱嶠……都按山形分別其名,而天目山是露頭于水面,并非是飄浮于水上,故決不會用這假象命名,以誤后人。再者洪水懷山襄陵,乃當(dāng)時的普通現(xiàn)象,露出水面的山很多,為何唯浮玉山獨得此名?故認(rèn)為浮玉山,應(yīng)是有能浮水的玉石之山。有會浮的山嗎?有的!如安徽一縣有浮山,隨淮水汜溢,其山即高,水減復(fù)低。廣東傅羅縣有浮山,自會稽浮來……都見于史志的。這些山能浮,因其山體是浮巖的緣故。浮巖一名浮石,由火山噴出的熔漿凝固而成,這種熔漿中含大量氣體,凝固后氣體溢出而成多孔質(zhì),色白無光澤,因體輕故能浮水上。而天荒坪處的浮玉山倒真是會浮水上的玉石之山。理由是:
1、天目山不會浮,卻自古有浮玉山之名,想必其山上有玉可浮。而這塊浮玉它很巨大,這就是天荒坪的浮玉山。因是大禹所命名,是天目山的最名貴亮麗所在。所以這座大山就取此為名,稱“浮玉之山”。而對這塊能浮的巨玉石,故也特別作專記。如《孝豐縣志》記:“浮玉山在縣東南十里,有一石靈異如玉,浮水上……”對它如玉和能浮已有說明。
2、在傳說或古籍中,說浮玉山是會浮的,如《上古神話演義》有:“禹南巡至浮玉山下船壞,恰逢一大石浮起托住眾人,直浮到會稽山下方止?!币蚱渥髡邔懘藭荚陉愂鎏煳牡乩砣耸?,引證古典籍500余種,故其來源可信。
3、浮玉山很低小,為何其山名千古不沒,其山附近,高大的山很多,但現(xiàn)天荒坪鎮(zhèn)的原山河鄉(xiāng)與上墅鄉(xiāng)從古以來合稱浮玉鄉(xiāng),而山河老街一店鋪的屋檐口曾掛有“禹王宮”匾而沿河綠林帶又稱“浮玉公園”,大禹文化能如此濃厚?在明·“孝豐縣地理圖”上這低小的浮玉山有其名,與天目等山同列,而比浮玉高大的南嶼山倒被刪落了,可見浮玉山名望之大。
4、《孝豐縣志》載:“浮玉山在縣東南十里,古浮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俱與南嶼山相接,南嶼山在縣東南十七里,高三千六百丈,一名白水山,上有湖,水色白。”(其流出之水稱白水其河道轉(zhuǎn)彎處其地名白水灣)這三山岡處天目山東段北坡,彼此很近。顧名思義,其中古浮山即古時浮山,因相近土質(zhì)類同,故浮玉山也是浮山。南嶼山上的湖,據(jù)火山息滅后溢水成湖的規(guī)律,反其所在的天目山之兩天目,也原是火山口湖,后天目雙峰倒崩,其石墜臨安為火山石谷,現(xiàn)“千畝田”為天目殘存的全盤考慮,這南嶼山上的湖應(yīng)是火山口湖,浮玉山與古浮山都是這火山口中噴出的熔漿凝固而成的。因天荒坪一側(cè)山甚陡,向這邊流的熔漿流得快、淌得遠、落得低成了浮玉山,分流到山崗那邊的因山坡緩,就近地凝成了古浮山,那山肚中尚未噴完的白色熔漿在火山口進水后溶于水中故水色亦白。在古時,滔天洪水使南嶼山也成了島嶼,它腳下的古浮山一上浮便與南嶼合于一起了,而浮玉山其地方低,浮得早,它不斷的隨水漲高而浮升,特別顯眼。任惡浪滔天,對洪魔可謂是“魔高一丈,道高一尺”,仍在洪波之上。大禹見它有浮水之奇,勝水之能,又察其山體之巖,潔白細孔,結(jié)構(gòu)紋理異于諸石,且形質(zhì)俱美,因石之美者謂之玉,巨大等山,故命名為浮玉山。
浮玉山它從遙古洪荒中走來銘刻著歲月滄桑,更閃耀著大禹的精神和文化韻味,而我又感到它似乎在呼喚時代的大禹。
彘
山海經(jīng)中的一種很厲害的異獸,形狀像老虎卻長著牛的尾巴,發(fā)出的叫聲如同狗叫,能吃人。
劉彘
彘,豕也。后蹏廢謂之彘。
此為漢武帝劉徹乳名,七歲時他的父親漢景帝把他的名字改為“劉徹”